食物是每日的所需,從所得的食物,看出各樣的愛心。
上個世紀70年代在上海,糧食是配給制,每月大米限購。家裡大米總是不夠,吃得最多的是「洋西米」(滬語),其實就是秈米。因其米粒吸水多,膨脹度高,同等量的米煮出來的米飯比用大米要多。記得學燒飯時,要領就是,煮大米時,水平面要高於米的一倍;而洋西米放水要使水平面至少高於米的1.5倍。
小時候,因為不愛吃洋西米飯,尤其碰上偶爾飯煮爛了,就更令我難以下嚥,常常吃不完一小碗,剩下的只能倒掉。這時候就少不了受父母的嘮叨和責備,說不珍惜糧食,浪費糧食。那頓飯會不歡而散,我只能半飢不飽地一邊呆着。
好在我是家中年齡最小的,爺爺心疼我,遇到這種情況,就會背着我媽塞錢給父親或哥哥們,讓他們到外面店裡買點好吃的給我墊飢。夏天,我最饞着想吃的就是那一碗清涼美味的上海冷麵了。
記憶猶新的是,一邊心懷犯了家規的愧疚,一邊又飢渴地等待着父親或哥哥從離家15分鐘遠的飲食店買回來的焦灼心情。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怎麼還沒來,還沒來。然後,就見他們端着那隻扁扁的有點變形的鋼熜鑊子(鋁鍋),裝着一鍋冷麵,有時四兩,盛滿時有六兩。那時不講究澆頭,光是麵,店家用醬油、醋、花生芝麻醬做拌料,聞着特別香。天色已經暗下來,一家人圍坐在門外,邊乘風涼,邊吃冷麵。麵條一根根清爽不粘連,還有嚼勁,我們兄妹仨是主力,狼吞虎嚥,一下子就鍋底朝天了。一碗冷麵下肚,白日的炎熱難耐,和我對洋西米的煩惱,便如薄霧般散開了,心滿意足。
現在想來,小時候家裡雖不富裕,沒有錦衣玉食,可我還是受着家人的寵愛的。
後來移民到新西蘭,初期租住在一戶台灣人家。房東馬先生和太太非常熱情友好,教我們從學車、考駕照,到買菜、炒菜以及各種生活所需該如何採買、手續如何辦理等等。還帶我們參加鄰居們的聚餐,介紹認識周圍的人,使我們多少減輕了初到異鄉的無助和孤獨感。那時聽說馬太太星期日去教會,還帶回來免費的麵包。
有一陣見馬先生家天天下麵條,晾麵條,一打聽原來他有朋友開小食店,讓他幫忙做涼麵。馬先生退休前曾是一名空軍軍官,做過飛行員,對此十分自豪。如今在家成天擺弄麵條,正可謂上得了雲端,下得了厨房啊。一天,馬先生特意裝了兩盒親手做的涼麵送給我倆品嚐。當時,我還是初次嚐到寶島台灣風味的涼麵,麵條粗圓,不似上海的扁平狀,很有嚼勁,調味與上海的有些不同,用很多麻油,香氣撲鼻。
房東夫婦倆的熱心和愛心,至今都讓我感到很溫暖。
來到悉尼後,那時已信主,教會每星期日都是各家帶一個菜,在崇拜結束後一起用午餐。在教會裡可以說嚐到了百家菜。雖然涼麵幾乎沒有遇到過,但各種麵食、炒麵倒是嚐過不少。弟兄姊妹們享用着美味,彼此在主裡交通,何等美好!
多年前我先生出車禍住院,教會的姊妹們每日輪流送食物給我們,連醫院的護士長都說,凡來看我先生的都帶着食物。弟兄姊妹們凴着愛心,送來精心烹製的菜餚,還為我們禱告。有一位做護士的不認識的姊妹,特意來慰問我們,在病床前唱詩、禱告,將上帝的愛傳遞給我們,讓我們在苦難中有力量,在低谷中堅固對上帝的信心,終生難忘。
如今回想起這一切,都會熱淚盈眶,是上帝的愛保守我們到今天。
《聖經》中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翰福音》六章35節)
食物能使人肚腹得飽足,還能傳遞和表達愛心。然而上帝的作為更偉大,祂將自己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擔當我們的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16節)
上帝捨了祂的愛子,成為我們生命的糧!此心永可鑒!
若妍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