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上海,只見過黃浦江。江水黃黃的渾濁一片,蘇州河更是黑黑的一團水,夏日裡會散發難聞的臭味,每次經過都會不自覺地加快脚步,好早些逃離。那時的日子是壓抑的,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建築。
若是在某個公園的一角,有墨綠色的河水,水中金色魚兒穿梭游動,岸邊垂柳飄飄,就算是一幅美景了。於是奮力在擁擠的人群中劈開一小塊地方,趕緊掏出相機按下快門,幸運的話照片上不會有太多不相干的他人影像。
第一次看海,是長大後第一份工作,與同事們一起去嵊泗遊玩。記得到過一個小海灣,海水還是有點泛黃,水淺處看不見底,水裡含著沙子。儘管如此,還是義無反顧地一頭扎進水裡,出來時長髮裡粘著無數細小的沙粒,洗了好幾次才洗乾淨。對海的印象大抵如此。同事們都比我年長,他們津津樂道的是那裡的海鮮海產。我獨自激動著,年輕的心沒有著落。
後來,又曾坐船去青島,終於見到了藍色的大海,感受到它的無邊無際,遼闊壯美。再後來,移民到了新西蘭,又到了澳洲,閒暇時最常去的地方都是大海邊。人的渺小和卑微,海的博大和寬廣,每次都能感受到。心裡有什麼不快、失意、煩惱,看看海,會覺得那都不是什麼事兒。
海灘上常常人頭攢動,小孩子們玩沙子,挖洞、塑像,或追逐嬉戲;年輕人有的打球,有的下海游泳,有的用滑板衝浪;情侶們一起曬太陽,竊竊私語;有人光脚在沙灘上漫步,偶爾撿拾一塊貝殼;也有人安穩站立,專心釣魚;有人獨自安靜地聽音樂或看書,自得其樂。
其實,一個人來到世上,就好像來到海邊一樣,各玩各的,各取所需,各得其樂。在人生的海邊,這短暫的一生,你採擷到了什麼呢?你想要追逐和打撈的是什麼呢?名譽、地位、權力、財富、愛與被愛、智慧、學問、才藝、幸福快樂?抑或你只是做一個旁觀者,在海邊看風景?
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即人們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潛能,並使之完善。那麼,假設你已經達到這個最高層次,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你是否真的會感到幸福呢?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藉著皮埃爾這個人物說了這樣一番話:「從前我為自己活著,把自己給敗壞了。直到如今,我為他人而活,至少我正在努力這樣做。我現在才體會到什麼是幸福。」譯者分析道:托爾斯泰所要傳遞的,是人物努力朝向那種無窮的、永恆的、絕對的價值。托翁是基督徒,我相信這裡所說的永恆價值就是基督信仰的永恆。
《聖經》中大衛有這樣美好的祈禱:「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十六篇11節)這裡的福樂不一定是外表的快樂,而是無論順境逆境都有內心的滿足、平安和喜樂,是外在環境無法改變和奪去的。
信了耶穌基督,我的價值觀、人生觀漸漸被改變,從前看為重要的,如今變得不那麼重要;從前不能容忍的,現在可以包容;從前不能原諒的,現在可以原諒。因為我找到那最有價值的寶貝,可以存到永遠的,就是為榮耀主而活——借用皮埃爾的話,至少我正在努力這樣做。我的心因耶和華而歡樂!
親愛的讀者朋友,假如你還在人生的海邊逡巡,或者你已在水深之處痛苦掙扎,請伸出你的手,上帝要帶領你回到祂為你預定的軌道,賜給你新的生命,祂要你得著真正的幸福!
若妍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