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好動、精神不集中,如何教導?竅門是先情後理,聆聽、體恤,然後才曉以大義
在疫情環境下,我的心理輔導是透過網上會議平台以視頻方式進行(Telehealth)。尋求輔導的情緒困擾個案比疫情前多,如焦慮症、抑鬱症等。一直以來,我以為小朋友很難透過網上作輔導,因他們需要以遊戲、手工等活動來輔助他們的表達。不料在這兩年多,有好幾位小朋友能夠持續接受網上輔導改善他們的情緒行為問題。
當中有十歲以下的孩子,有個男孩聰明且很健談,表達能力強,只是不夠自信,受到同學嘲弄時不能控制情緒,會大叫大哭。有個女孩自我要求很高,功課出色,但不懂得如何處理壓力,父母很擔心。也有初、高中的孩子因學業壓力、同儕磨擦及與父母關係緊張等種種問題尋求輔導。
在輔導裡,發現這些孩子因着不同性格上的弱點,遇到生活、學業及人際關係上的挫折,不懂得如何面對或者不恰當地處理而引致情緒與行為出現問題。他們最需要的首先是身邊有聆聽者能夠先體恤他們的感受,才能幫助他們把心靈受傷的地方打開,從而找出一個正面的調整和處理的方法。
這些未成年的孩子,正在摸索和建立自我的形象與價值,我只是給他們一個空間(輔導時間),讓他們感受到有人重視他們,願意耐心地去「懂」他們,繼而提供處理情緒的技巧和正面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位家長說,她的小孩每星期都雀躍地等我的輔導時間。
其實父母也可以成為一個好的輔導員,只要當孩子感到沮喪、失敗、情緒不穩定的時候,記得「先情後理」——先照顧孩子受傷的情感(縱使是孩子的錯),然後才曉以大義。孩子很想父母明白他的感受,當他內心受傷的地方被「看見」、被疼惜,他縱使有失敗感仍然感到自己有價值,就較容易打開自己,接受父母接下來循循善誘的教導。
人是很容易慣性地從自己的「視窗」去判斷人與事,不少子女感到父母不了解他們,縱使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每天彼此只是匆忙地擦身而過。今天的父母最缺乏的是時間。無可否認,大人的世界實在有太多的事情、工作和計劃等着去完成;所以在父母每天密密麻麻的時間表上往往犧牲的,是與自己最寶貴的孩子深入相處的時間。
父母需要停下來想一想,孩子向父母打開心扉的日子會隨着成長的階段慢慢縮減。青少年期以前,孩子是期待着父母去了解他們內心的小宇宙,這時父母最容易啟發和引導他們如何循序漸進地銜接外面的大宇宙。
如果你是家長,不妨嘗試從今天開始每星期撥出50分鐘(個人輔導的時間)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親子溝通。練習先聆聽(好的溝通最重要是有聆聽的耳朵),回應時切記「先情後理——先與他的情緒同步」,如《聖經.羅馬書》十二章15節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當孩子的情感與你相印時,心門就打開,你寶貴又有愛心的教導就能夠印在他的心裡。
讓父母不單是孩子的良師益友,並且成為他們的心理輔導員!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