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Set Violin是我家女兒很喜歡的YouTube頻道,由兩個家住布里斯班的華裔男孩創辦,經常以插科打諢自我嘲諷的形式、簡單粗糙的製作效果,分享他們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從2013年開始直播以來,到今年五月,已積累了全球370萬用戶的訂閱和11億次的觀看數量。
這兩位播主不久前和另外幾位亞裔搞笑播主合作,模仿才藝競賽XXX Got Talent的形式,拍了一個叫Asian’s Got Parent的視頻。
第一位選手在採訪中,表示最大心願就是讓打拚一生的爸爸自豪,上場剛剛彈了幾句蕭邦,就被三位裁判齊齊拍燈宣告失敗,說練琴哪裡比得上讀書能掙錢。
第二位表示熱愛音樂並有志向全世界分享這份熱愛,雖然拉的巴赫贏得裁判的滿堂彩,但一說自己的志向是成為職業音樂家,也遭到全體拍燈,說音樂作為嗜好就夠了嘛,可以給叔叔阿姨表演一下就可以了嘛,想以音樂為業還是算了吧。
第三位自信滿滿,認為對才藝比賽做了充足準備,上台一曲《野蜂飛舞》配以熱舞,技驚四座。但一報曲名,還是遭到了拍燈,說「蜜蜂只能採蜜,考A才能掙錢啊。Bees make honey, As make money la.」
第四位承認自己並無特別才藝,但你不需要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最重要的是做真實的自己,所以今天來並不是表演,只是做一回自己而已。裁判認為豈有此理,正要拍燈,只見這位慢慢披上一件白大褂,說「這就是我的工作服。」立刻眾裁判紛紛起立,驚呼膜拜,齊齊獻上拇指和紅包,並說「為什麼我兒子就不能像你?」
這幾位亞裔年輕人,用幽默詼諧的方式,暴露和調侃了亞裔家庭對下一代的期望之偏狹,雖然誇張,但也不乏真實。相信作為華人,我們都會承認華人文化正是如此,大多數的華人家長就算嘴上不說,心裡也正是這麼想的呢。
作為一個華人教會的牧者,我和無數華人家長打過交道,聽過無數次家長間的談話,這些談話裡最多的內容,不外乎哪間學校最好?在哪裡補習?哪個補習老師最有辦法?考精英有什麼訣竅?你孩子HSC(澳洲高考)考了幾分?進了哪間高校?什麼專業?……
即便只是旁聽,我都可以從他們的神情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我可以肯定他們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這麼激烈的競爭,但他們卻似乎無一例外地推著子女投入這場競爭,甚至強化這場競爭,給自己、也給彼此製造壓力,並保持住這種高壓狀態。
看到這些家長這麼辛苦,每一次我都哭笑不得,心想:「咱們移民澳大利亞不就是要逃離這類的惡性競爭嗎?澳洲不就是好在不需要萬千學子華山一條道,社會相對扁平,各行各業都能得到尊重嗎?為什麼還要把國內那一套一起帶過來呢?何必把澳洲也變成中國呢?」
我很希望自己能夠自豪地說:我們基督徒不是這樣;我們基督徒父母都有更高的價值觀;我們不會讓孩子陷入這類惡性競爭,更不會在這套世俗觀念的捆綁中世代為奴。可惜事實並不是這樣。
當然,基督徒都會承認上帝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位,除了祂以外我們不能有別的神,我們不能像世人一樣膜拜功名利祿這些偶像。在養育兒女的問題上,我們也會承認應該鼓勵孩子發掘並發揮上帝給他們的獨特天賦,更應教導他們信靠上帝、敬畏上帝,一生走在上帝喜悅的路上,這些都比讀書掙錢更重要。這些道理我們都懂。
可是當實際的考驗來臨時,當真正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考試壓力時,我卻很遺憾地發現基督徒父母的表現,也和非基督徒相差無幾。
當我太太在教會教兒童主日學時,每一年都至少有一次會問班上的孩子:「星期天給你選,來教會和去同學生日Party,你選哪一個呢?」小朋友個個都說:「來教會。」再問,「星期天可不可以因為去補習而不來教會呢?」小朋友個個都說:「不可以。」
但是,差不多每一個月,都會有小朋友因為參加同學的生日Party而缺席主日學。差不多每一個學期,至少是每一年,都會有幾個小朋友因為要去補習,因為剛好有最好的補習老師在教會聚會的同時開課,剛好有名額,於是「不得不」暫停教會聚會。
所以這麼多年下來我得出一個結論:凡是最好的補習老師,都是最喜歡在教會聚會的時候開課的,而且總是會給教會子弟,留一兩個名額的。
當然,「聚會只是暫停,試一下,過了這個學期,過了這一年,一定讓孩子回來。」但事實是,那些暫停過聚會的孩子,以後一般很少還會回來。再以後即便已經沒有補習,即便家長自己也希望他們回來,甚至強烈要求他們回來,他們都不肯再回來了。過了這個村,就真的沒有這個店了。
可是,當初那個參加生日Party的決定是誰做的呢?那個為補習而暫停教會的決定是誰做的呢?肯定不是孩子自己做的。
很明顯,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教育,作為家長的我們,其實每天都在用自己的行為抉擇,把背後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而且這樣的灌輸是最有影響力的,是一生都難以磨滅的。
為這個緣故,上帝在摩西律法中反覆叮囑以色列人,要謹守遵行祂的律例誡命,要把祂吩咐他們的話,殷勤教導他們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命記》六章7-9節)
以色列人為了遵行這些吩咐,甚至真的發明了專門綁在手上和戴在額頭上的經文盒。但這些外在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內在原則才是最重要的,就是神的子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談論、記念神的話語;要用神的話武裝我們的頭腦(戴在額上),左右我們的行為(繫在手上);也要讓神的話成為我們身分的標誌(門框)和最根本的保障(城門)。非如此,我們便沒有盡到教導兒女的責任;非如此,我們也不可能世世代代維繫我們的信仰,傳遞上帝在祂的真理中賜給我們的最大的福分。
《聖經》還說:「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詩篇》一百廿七篇4節)因此生養兒女的目的,不是要把他們留在自己身邊防老,而是要把他們向著上帝所定的目標射出去。如果我們不是帶著這樣的心態養育兒女的話,就遲早會被兒女刺痛自己的心窩。同時在把箭射出去之前,必須好好地削尖磨利,不然就是一些粗糙的鐵棍木棍,射出去也沒用。但打磨鐵器需要時間,需要日覆一日年覆一年地教導、示範、演練、塑造。所以要作一個合神心意的父母,必須及早開始並持之以恆。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向主求更多的恩典。
但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我們殷勤用主的道教養兒女之時,就能夠從兒女收穫最大的安慰,更能從天父收穫永恆的獎賞。說不定,還會在半路上得到一些驚喜呢。
上帝恩待我和內人,給了我們兩個女兒,今年一個大二、一個十年級(相當於高一)。兩個都善良單純,從小跟著我們去教會,除了生病或全家外出度假,主日從未缺席。此外我們長期為孩子訂閱靈修書籍,鼓勵她們自己每天親近神,一家也時不時在一起讀經禱告,舉行家庭敬拜。在學習方面我們所做的,就只有送她們去教會中學,並帶她們參加一些課外興趣班而已,後者到高中就基本停了。
前年在長女高考前,我們並沒有抱多大的期望,因為想著她資質並不十分聰穎,做事效率也低,我們甚至連一堂補習班都沒有給她上過,因為我們一直對她說:「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愛神愛人,凡事盡到你的力量,就是爸媽對你最大的期望了。」
於是即便在高考這一年,她也在教會聚會不輟,無論崇拜、小組還是團契,都全勤出席。高考期間辛苦緊張是難免的,內人在旁邊也做了不少打氣和減壓的工作。最後放榜結果,卻令我們喜出望外,女兒不但順利進入第一志願悉尼大學的建築系,還名列前茅,可以直接本科連上碩士學位呢。
如果沒有這樣的結果,也許這個見證對許多親愛的同胞就沒啥說服力了。但我希望至少主內肢體能夠從中得到一些鼓勵,能夠相信隨波逐流真的並非我們唯一的選項。我也真的不覺得高考成績有那麼重要,我們教會便有不少孩子雖然高考不出色,卻仍然愛主愛人並做著自己喜歡的專業。還有幾個年輕人因為有抑鬱躁鬱之類的精神疾病,學業和就業一直不順利,但他們仍然信靠主,甚至比大部分沒災沒病各方面更順利的同齡人更加愛主。是這些孩子的父母擔心更多呢,還是那些孩子離棄了信仰的父母擔心更多呢?我實在無法斷言。
另一方面,我和內人也不反對補習本身。我家小女兒不像姐姐那麼平衡和認真,為了讓她不至於無所事事虛擲光陰,我們除了興趣班外,給她請過英語私教,未來送她去補習也不無可能。不過,我們絕不會讓她因此錯過聚會。假如她高考翻車的話,我們也不會愛她比愛大女兒少一些。當然,此事尚未發生還有待檢驗,讓我在此先立書為狀吧。
時間過得真快,當年拉著大女兒的手上小學的情景,彷彿還近在眼前,轉眼就已經在為她的成家就業禱告了。兒女和我們在一起的時間,真的如箭亦如電。但願我們在他們被射出去之前,都能盡到自己的責任,用神的話殷勤地教導他們,更用行為向他們傳遞合神心意的價值觀。
雖然我們的努力不一定能完全保證兒女的信仰,尤其在今天這個西方普遍信仰衰落的時代,但我們的努力卻能夠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合神心意的人;我們的努力也能讓我們面對任何的結果,都可以問心無愧,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所信的是誰,也可以深信祂能保全我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參《提摩太後書》一章12節)
星余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