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幾個基督徒家庭,以「如何培育敬虔的下一代」為題,做了很多分享,了解他們在信仰方面教育孩子的得失體驗,遇到什麼難處,好讓有類似經歷的家庭作為借鑒。
宋氏夫婦在教會有很多事奉,宋太負責兒童事工。女兒凱倫很小時已開始教會生活,在教會認識了年紀相彷的弟兄姊妹,並成為好朋友,彼此支持鼓勵,共同進退。升讀大學後,凱倫也有參加校園團契,在教會有事奉,但大學生活令凱倫有開放自由的感覺,屢次跟同學到會所見識,大開眼界。畢業後出外工作,因辦公地點離家很遠,獨自搬出另覓居所,並且換了教會,轉去住處附近的洋人教會。凱倫一向喜穿潮流時裝,被教會長者投以異樣眼光,令她很不自然。她屢次轉換教會,發覺重新投入新教會不容易,漸漸對教會提不起勁。後來認識了一位未信主的洋人男朋友,一些在教會與她一起成長的弟兄姊妹勸她不要與未信的人結合,有些甚至不與她交往,令她感到友情的虛假。
宋太說女兒最終與這位男友結婚,雖然夫婦倆都不贊成這個婚姻,但牧師說最重要是保持與女兒的關係。他們能做的是接納,遇有機會便向女婿傳福音,也祈求神帶領女兒回轉,重新回到上帝面前。
黃太的女兒媛媛自小跟她夫婦倆去教會,在兒童主日學一直到小學畢業。自從進入中學,在教會轉至青年團契後,開始不大願意去教會。夫婦倆為了遷就她,轉去別的教會,但是去了一兩次又不肯去了。
為了女兒不肯回教會,黃太費盡思量,她思前想後,認為箇中原因有幾點:
一、女兒在教會及團契沒有找到一個談得來的好朋友,可能是其他孩子都講粤語,她們沒有共同話題。一般華人教會,往往家長們踫面,說起孩子,免不了精英學校之類的話題,而媛媛未能考上精英中學,這可能使她難以融入青年團契。
二、家庭及教會因素,媛媛祖母在教會看到一些不好的見證,對基督信仰有不同的看法,對孩子施加影響;她夫婦倆也經歷教會牧者的紛爭,轉到別的教會,孩子看在眼裡,也深受影響。
三、家庭培育,自問做父母的,沒有更多關注信仰的培育,沒有做好榜樣,再加上媛媛性格內向,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或許這也是原因之一。
蕭先生夫婦育有一兒子俊彥,是電腦專才,自小很喜歡跟他們去教會,上主日學,最喜歡臨睡前聽母親講《聖經》故事。參加青年團契期間,一次他提問《聖經》問題,遭組長拒絕回答,俊彥感覺不受尊重,組員之間的關係也不太融洽,漸漸對參加團契興趣大減。上大學後,有一位教授是後現代主義者,俊彥受他的思想影響,開始對《聖經》及真理產生質疑,結果連教會也不去了。
何太出生於基督教家庭,是第三代的基督徒。祖父是內地牧師,父母是平信徒。六歲時便跟隨父母到教會上主日學,有機會聽《聖經》故事,學懂唱詩歌,中學畢業後,在兒童主日學任教師。何太察覺教會生活公式化,自己在屬靈方面並未成長。後來移民澳洲,認識一群來自海外的基督徒留學生,參加他們的團契、查經班、靈修活動等,開始認識更多的《聖經》真理,靈命得以增長。
何太有一對兒女,她深知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神賜她聰明智慧教導他們成為合神心意的人。十多年前,神呼召並感動她的兒子,放棄專業職位,修讀神學,成為牧師,女兒一家也很愛主,孫兒女都愛上主日學。
何太強調兒童於十歲前是最好的時刻,給他們教導《聖經》真理,因為過了這段年齡便容易受同學及社會的影響,受引誘跟從世俗的惡行,那時父母已很難帶他們回來信主了。
李氏夫婦是教會長執,一對兒女已先後嫁娶。現有四名孫兒女,兒子是醫生,女兒是物理治療師,兩個家庭都敬虔愛主。大兒子雖然忙碌,但依然在教會有事奉,而且是長執。李太回憶培育孩子的經驗,自小帶孩子過教會生活,入讀基督教學校是首要的。他們特別注重孩子的團契生活,包括兒童主日學、成人主日學、青少年團契、職青團契、大學的校園團契等等。一雙兒女都十分融入團契生活,與弟兄姊妹親如一家,同起同坐,甚至買球鞋也要同一牌子,同一款式,這種彼此相愛是一種凝聚力,故此留意孩子是否投入不同階段的團契、教會生活十分重要。
從以上各個個案中,我們看到家庭及教會對持守第二代信仰的重要性。李道宏牧師的著作《北美第二代的信仰》中,提到青少年能否保持信仰,與家庭虔誠與否有極大關係。教養愛主的第二代,是信徒父母的職責,而教會有責任幫助家庭明白愛主的第二代是由信徒的家庭開始。但極大多數父母教養的目的是養育乖孩子,而不是敬虔的孩子。在孩子離家之前沒有給他們装備,沒有重視孩子在大學中很可能會遇到激烈的反基督教者,也沒有提醒他們如何持守自己,為神作見證。我們不能期待沒有家長督導下孩子會主動參加聚會。
故此身為長輩,我們在認識真理上不能偷懶,要裝備自己,在家裡建立家庭聚會。每日與孩子談論信仰在他們生活中的幫助,時刻教導他們聖潔的意義。
相信以上的提點對有相似經歷的家庭會有幫助。
關公關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