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團體。我們可以決定自己人生大部分的事情,唯獨不能決定出生在哪個家庭、不能決定誰是我們的家人。我們有自由選擇朋友、老師、配偶、職業、學校、衣著、食物、住所、行程,卻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姊妹。我們的原生家庭與生俱來,沒有更改的可能。
雖然如此,這並不代表家人的關係必定會親密融洽。相反的,家人關係經常比其他關係更緊張。魯益師(C. S. Lewis)說,朋友相遇的時候,好像兩個獨立國家的君主,中立、不受背景限制。然而「在家裡」,魯益師寫道,「我們除了是彼得、珍妮之外,還背負著一個既定的角色──丈夫或妻子、兄弟或姊妹、族長、同儕或下屬」。換句話說,在原生家庭裡,每人都背負著一個卸不下的包袱,都至少有一至多個既定身分。這些身分讓我們對家人永遠有責任要負、永遠有義務要盡。也因此,《聖經》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言》十七章17節)玩樂的時候要找朋友,但遭困苦患難時要回去找家人,因為只有他們有推托不掉的施予幫助的義務。
因著原生家庭裡的這種包袱,家人之間很難成為朋友。實際上,家人之間多半不會成為朋友,更不用說是好朋友。年紀越大,我們跟原生家庭相處的時間越少。如果有人說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家人,這甚至會讓人覺得反常。原生家庭內部有如此大的張力,中國人甚至有個專有名詞:「鬩牆」,來形容家庭內部的鬥爭。
歷史上一樁極出名的「鬩牆」故事,記載在《聖經》的《創世記》裡。《創世記》從三十七章開始,描述約瑟和他弟兄們的關係破裂,之後如何輾轉在神(上帝)的計劃和引導當中修復。故事的一開始,講到父親偏愛約瑟,因為約瑟是他年老時生的。他甚至還替約瑟做了件彩衣,要將他的偏心公諸於世。約瑟雖得父親寵愛,卻不知好歹,經常向父親告哥哥們的狀。這讓兄弟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約瑟17歲的時候做了兩個夢:一個是看見哥哥們的禾捆向他的禾捆下拜;另一個是看見太陽、月亮和十一個星星向他下拜。這兩個夢對哥哥們來說就像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他們對約瑟的最後一點忍耐。
哥哥們抓到了報復的機會。有天他們去遠處的郊外放羊,離家有幾天的路程。父親打發約瑟去哥哥們那裡,看他們平安不平安。哥哥們見到約瑟,就商量要把他殺了。後來他被賣到埃及做奴隸。約瑟的哥哥們殺了一隻羊,把約瑟的彩衣染了羊血,拿回去跟父親交差,說約瑟被野獸咬死了。兄弟鬩牆到這種地步,著實可怕。好在故事到此還沒結束。
約瑟在埃及做奴隸,吃盡了苦頭,但他是一個敬畏神的人,神也因此保守他,讓他通情達理、充滿智慧,受人的喜愛和重視。然而,每當他的生活開始有點起色的時候,又被更大的黑暗和邪惡所吞蝕,甚至被人汚陷,落入監牢。儘管如此,約瑟一直沒有放棄、沒有自怨自艾。賜他智慧的神,也賜給他活下去的勇氣和平安。有一天,發生一個精彩的大逆轉,他一步登天,被提拔為埃及的宰相。約瑟成為宰相之後,因得知將來要有饑荒,他開始為埃及存糧。不但讓埃及度過飢荒,也能幫助其他國家,甚至他的哥哥們也來到埃及買糧食。當哥哥們得知埃及宰相竟是早先被他們出賣的約瑟,他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最後約瑟把全家人接到埃及,故事才算皆大歡喜地告一段落。
雅各家鬥爭的故事,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當我們仔細推敲,會發現約瑟所經歷的每一個挫折,都是神在為將來美好的結局鋪路。約瑟被賣到埃及、經歷水火、下進監牢、冤案耽擱以及其他種種,在神的計劃裡其實都是不可或缺、為要成就將來救贖的一步棋。約瑟給哥哥們的最後一番話,替神的救贖計畫做了一個總結,也為這個鬩牆故事劃下一個完美的休止符:「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創世記》五十章19-21節)
約瑟的故事扣人心弦,然而這只是在隱喻一個更偉大的故事,就是耶穌基督的降生、受難和復活。耶穌基督一步步走上十字架,看似一個極大的不公、失敗,好像魔鬼黑暗權勢大獲全勝──然而這也屬於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要藉耶穌的受難,來「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保全誰的性命?保全每一位信靠耶穌之人的性命,把他們從罪惡當中拯救出來。成就什麼光景?要讓人因信耶穌得以成為神的兒女,並讓他們每人的故事都成為約瑟的故事。我們在世經歷許多勞苦愁煩,雖然不像約瑟驚天動地,但也足夠刻骨銘心。因著耶穌,我們就有把握知道,神在我們生命當中佈局,並且神也藉由我們的生命在為其他人佈局。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能有足夠的視野,看見神在我們生命當中「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章2節),且神的旨意必定要以喜劇收場。
張仲騏牧師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