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是種美德。中國人說:「滿招損,謙受益」;一個驕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一定難以相處,而一個謙虛、謙和、虛懷若谷的人,肯定受人喜愛。「孔融讓梨」的故事,講到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把大顆的梨分給兄長吃,傳到今天仍為佳話。反觀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至今讀來仍叫人毛骨悚然。
什麼是謙虛?謙虛好像蜂蜜,味道難以形容,但嚐到一點馬上就能知道。英國文豪魯益師(C. S. Lewis)說,「謙虛不是看低自己,而是少看自己(Humility is not thinking less of yourself, it is thinking of yourself less)」。「卑躬屈膝」、「打躬作揖」,很可能只是看低自己,不是真謙虛。魯益師認為,一種忘我、無我的態度,才是謙虛。
魯益師的觀點頗有道理,但《聖經》的教導更加高明。根據《腓立比書》,謙虛的本質,既不是「看低自己」,也不是「少看自己」,而是「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二章3節)。「強」字的原文,有貴重、尊貴的意思。一個人若能「看別人比自己尊貴」,他就是真謙虛。《聖經》對謙虛的詮釋,準確地道出了蜂蜜的滋味。魯益師的「少看自己」,焦點始終是在「自己」身上,但《聖經》的「看別人比自己強」,是把焦點轉移到他人身上。一個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人,是一個謙虛的人。
《腓立比書》接著以耶穌基督為例子,作為謙虛的楷模。經文提到耶穌「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二章6-11節)。耶穌放棄神的榮耀形象,降世為人,最後痛苦羞辱地死在十字架上,是因為耶穌「看別人比自己強」。那些「別人」,是「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的人;他們得罪神、羞辱神,耶穌卻仍然拯救他們,到一個地步,甚至完全倒空自己,完全犧牲自己。耶穌的一生,是謙虛最終極的彰顯。
我們在此也要強調,耶穌不只是謙虛的最佳楷模而已,我們也因耶穌的謙虛得救。祂來到世上,為人的罪死。也因為這樣,這世界沒有停留在黑暗罪惡裡。耶穌基督的救贖之功,使人類的理性得以開通,得以明白平等、人權,也獲得提升倫理道德的動力。
耶穌的謙虛,使祂得以完成救贖之功,而耶穌也要我們以同樣的謙虛待人,以至別人從我們身上,能看見耶穌。前面一節經文(二章5節)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當我們願意捨己為人,我們就表現出耶穌的謙卑,這種謙卑帶有救贖的功能。不是我們能救人,而是別人可以從我們身上認識基督。
在一個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聖經》對於謙虛的教導,顯得格外寶貴特殊。當世上多數人認為,這世界理當繞著我轉的時候,《聖經》要每個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如果世上多數人都看別人比自己強,這個世界就會是一個充滿愛和和睦的大同世界。
(作者為Ryde聖公會中文堂牧者)
張仲騏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