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迴響: 基督徒與社會責任 澳洲 2020年2月

豬年剛過,鼠年到臨,在這辭舊迎新、同賀新年的時刻,本應是萬家同慶的美好日子,可是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令節日氣氛蒙上陰影。

天災人禍 如何面對

澳洲持續多年的乾旱,農地寸草不生,農作業失收,畜牧業低迷,農民陷入困境。去年底澳洲多個州發生嚴重山火,乾旱、高温和强風,使山火無法撲滅,眼巴巴看著大火吞噬樹林、家園、人命和財產。
跟澳洲華人息息相關的香港和中國也發生巨大事故。持續七個多月的反送中行動,造成香港社會動盪不安,經濟、財產和人命的損失無可估計。最後,中國武漢爆發冠狀病毒疫情,每天都傳出令人痛心的消息。執筆時,武漢和湖北共十個城市對外交通被封,政府試圖阻止疫症蔓延,影響至少四千萬人,這樣大規模的圍封,可見疫情之嚴重。世界多個國家也出現疫症病例,受到影響。
面對社會的不幸事件,基督徒應如何面對?

走進社群 活出信仰

基督信仰是「出世而入世」,「出世」是指基督徒被上帝從世俗中分別出來,成為上帝的子民;「入世」是指基督徒是社會的一份子,活在社群,見証基督,領人歸主,完成上帝的使命。
據《聖經》記載,耶穌不是坐在會堂做教導、醫治、趕鬼等工作,祂是風塵僕僕地走遍鄉村城鎮,不單傳揚天國福音,也幫助窮苦、患病、被鬼附的人。《彌迦書》第六章8節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可見行公義、好憐憫是基督徒的本分。行公義、好憐憫必須有施行的對象,這對象就是社會大眾,不能只局限於家人或身邊的朋友或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否則仍是自私的。
行公義、好憐憫不是基督徒的專有特質,社會大眾也在行,因為這是人類的基本良知,其實沒有什麼可誇的。基督徒還有一個特權,就是可以向上帝禱告,求上帝幫助。然而,有一點必須留意,禱告並不能代替基督徒行公義、好憐憫的責任。這點十分重要,真的十分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雅各書》二章15-16節指出:「若是弟兄或是姊妹沒有衣服穿,又缺少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要的,這有什麼益處呢?」

既有禱告 更有行動

因此,基督徒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祈禱固然重要,因為祈禱讓基督徒親近上帝,求上帝施恩,但並不代表禱告就可以把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推向上帝,不能懷著「上帝出手就好了,我不用管,專心禱告就好了」的心態。當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真的是鞭長莫及,只有禱告尋求上帝的幫助,但是,這是極少數的例子。
斯托得(John Scott)在其著作「C型觀點——基督徒改變社會的行動力」一書第53頁記述:
曾有一個無家可歸的婦人,向鄉下的主教求助,她所得到的回答是,他一定會為她禱告(這雖是真心話,不過實在是他太忙了,當時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後來她寫了以下的詩,交給當地救濟院的一名職員。
「我餓了,你組織人道協會討論我的飢餓。
我入獄,你悄悄進到教堂為我得釋放禱告。
我赤身,你在心裡議論我的行舉是否合乎道德規範。
我生病,你跪下感謝上帝賜下健康。
我流離,你向我傳講上帝的愛可成為靈裡的蔭蔽。
我寂寞,你離開我去為我禱告。
你似乎極其神聖,與上帝十分親近,但我仍舊非常飢餓、寂寞、寒冷。」
人類是群居的,各家自掃門前雪是敗德行為,基督徒要作好榜樣,行公義、好憐憫再加上禱告,依靠上帝的信實和恩典過每一天,但不要以禱告來作藉口,逃避社會責任。面對澳洲的旱災和山火,香港社會的動盪和武漢冠狀病毒的擴散,基督徒除了禱告外,也應想辦法盡社會責任,出點綿力,本文不打算討論如何提供協助,相信有心人自有其辦法。
願鼠年有新的開始,大家在上帝的國度內得著平安和喜樂!

鹽光事工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