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非常重要: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要有健全的家庭;有健全的家庭,才能產生健全的國民。幾年前一位學者去史丹佛大學(2018年世界排名第二)演講,他想證明家庭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他請所有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學生站起來。結果幾百個聽眾,沒有一個人起立。原來這些菁英學生清一色都是在健全家庭裡長大的。
現今的社會卻經常低估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最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家庭」以及「健全家庭」的觀念開始根本性的改變。引起這個改變最具決定性的一個因素,是「第二波女權運動(Second-Wave Feminism, 1960-1980)」的展開。「第一波女權運動(First-Wave Feminism)」針對的是女性投票的問題,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人權運動。「第二波」則企圖要分解人們最基本的社會認知,在本質上與第一波完全不同。
演變到今天,女性的解放等同於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自我、自由、不受牽絆。伴隨著同一時期「性革命(Sexual Revolution)」、避孕藥的發明和墮胎的合法化,人們數千年以來對家庭結構的理解從此被連根拔起:性關係不一定要結婚、懷了胎不一定要生、生了不一定要負養育的責任。
到了今天,已經很少有人認為傳統家庭觀是一個不變的真理。多數人認為那是在父權主義(Patriarchy)之下產生的一個壓迫女性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而不是一個經營家庭的必要模式。雖然不是每個家庭都走向這種極端,但現今的家庭卻很少不受這些觀念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已經式微,更多的家庭會男女共同分擔責任,兒女也不一定要自己帶。這很可能會影響一個健全家庭的結構。
傳統家庭觀卻主張丈夫與妻子、父親與母親各自扮演著不同卻顯著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父親以大方向管教、引導兒女,母親在細節上扶養、照料兒女。兒女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離開父母、進入婚姻、組成家庭、生兒育女,像細胞分裂一樣,產生一個新的家庭單位。幾千年的人類歷史裡,這樣的家庭觀和家庭分工模式很少受到質疑。
我們從《聖經》描述治理教會的方式,可以一窺傳統家庭觀的智慧與優勢。保羅說教會是「神的家」(《提摩太前書》三章15節),人在管理教會之前,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因為「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管理神的教會呢。」(《提摩太前書》三章5節)在神的家裡,每個人都從聖靈領受不同的恩賜,就像一個身子有許多不同的肢體,每個肢體都要發揮各自的恩賜來彼此服事。(參《哥林多前書》十二章)
神的家如此,人的家也是如此。家庭成員有「男」、「女」、「老」、「少」,這些都是神給予各人的不同恩賜和定位。真正的智慧是按著這些恩賜和定位來各盡其職、彼此相顧,而不是忽略彼此間的不同。如果安排工作時,只是為了一些短暫的利益,而非考量到神所賦予家庭各成員們的恩賜和定位,那麼這個家庭即使可以運作,卻不能運作得健全。然而若按神的心意去安排治理,或許當下看不出有什麼益處,但是時間到了就會有百倍的豐富收成。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給的賞賜。」(《詩篇》一百廿七篇3節)與女權運動、性革命的觀點正好相反,《聖經》告訴我們,兒女不是累贅、不是負擔,而是神所賜的產業。產業,是讓我們去栽培、投資的。我們在兒女身上投資的是什麼,將來就會有什麼樣的收成。最好的投資,是在兒女身上澆灌我們的生命。
我們在兒女身上花的心思、時間、精神、體力,一定都不會白費。我們千萬不要看金錢、工作、自由、享樂勝過我們的兒女;這些東西的價值不能與他們相比。沒有任何其他的人或事,可以勝過父母(特別是母親)給兒女們帶來的益處。「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篇》一百廿六篇5節)。當我們甘願犧牲自己、將生命傾倒給兒女的時候,他們會感受得到,我們也會因此得到加倍的回饋。相信對父母來說,沒有比這個更讓人喜悅的。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