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戰勝」死亡 澳洲 2019年4月

有人這樣形容死亡:人生就好像坐上一列火車,在旅程中你會遇見很多不同的人;有些人在某站上車,亦有些人在某站下車,從此不再出現。每一位在「生命列車」上的乘客,無論是否願意,當到達某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終點站時,就必須要下車而去。
死亡的確是人生命中最大的威脅;對很多人來說,死亡是恐懼、焦慮的來源。死亡是我們最終的敵人,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是生命必經的歷程:每個人一出生就已經被判「死刑」,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踏上這條不歸路。死亡既是每一個人的「必然」,人人必有一死,無從逃避,我們何不思考如何「戰勝」死亡呢?要跨越和戰勝死亡,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信心和盼望。

信心

有一位患了末期肺癌的基督徒姊妹,在她離世前三個星期,癌細胞帶給她身體極大的痛楚,但她沒有埋怨,沒有發怒,更加沒有對上帝提出質問,因為她體驗到神與她一起承受著痛苦,特別是在軟弱無力時,她從祈禱中感到安慰。她死後,在她的安息禮拜中,她的家人述說她的生平,最令家人折服的是她對上帝的信心,她身受痛楚卻是那麼平靜,她的表現明證她已經戰勝死亡所帶來的咒詛。
所謂信心,就是謙卑地接受神所容許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不會產生任何質疑。基督教信仰讓我們相信,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生命之源,都要活出上帝給我們的召命。因此應當接受生命中的一切,不論是好是壞,都欣然接受,揹起十字架跟隨生命的主。對上帝絕對的「順服」,就是追隨生命的主帶領我們到任何地方;服從的結果不一定總是享有歡欣喜樂,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充滿淚水的。
「服從」也不一定是一次就完工,乃是每次到了要放棄的邊緣,又再一次學習甘願順服;透過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操練,一天一天地跨過逆境,而當回望所走過的路,才明白上帝的恩典在每次的困難中,便懂得感恩。使徒保羅說:「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十二章10節) 。神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軟弱時,我們憑信心相信在任何光景,上帝都是給予我們最好的,那麼,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就越發剛強,耶穌的能力就成為我們的力量,讓我們有能力、有勇氣面對任何困難,甚至是死亡的挑戰。

盼望

當我們面對死亡,會產生恐懼,很大程度是因為對死後的將來充滿未知。在這種情況下,失去盼望,就容易失去生存意志;相反地,當一個人抱有盼望,面對苦難時,他仍能不屈不撓繼續前行。基督徒無懼死亡,是因為存有盼望,這樣的盼望來自能帶領我們越過死亡界限、脫離死亡轄制,讓我們得著自由的上帝。
神學家莫特曼認為「盼望是信心不能分割的夥伴(Hope is the inseparable companion of faith)」;他認為,人若不存盼望,就是不信上帝,而不信就是罪,那麼,不存盼望亦是罪。「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為罪,是因他們不信我。」(《約翰福音》十六章8-9節)
《聖經》論到基督徒之死,只是一個過渡,使徒保羅寫道:「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哥林多後書》五章1節)有一次我到醫院探訪一位基督徒李先生,有機會和他作深入的分享。言談間,我問了他一個很簡單但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你為什麼不懼怕死亡呢?」他愣了一下,反問我:「我為什麼要懼怕死亡?」這樣的回答,讓我有點措手不及。他正視著我,然後謹慎地回答:「全因為我的信仰,我知道天堂的真實,我對未來的盼望有絕對的把握!」他繼續說:「天家就好像我已經買了一幢樓花,我知道神已經建造好,等我的時間一到,我便可以入住那漂亮的房子,當我想到那個時刻,我就會很雀躍。」我對他的答案沒有半點懷疑,因為從他堅定的眼神,我真的見到他對「未來」充滿美麗的憧憬。

總結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只有基督教宣稱神「道成肉身」成為一個人,耶穌為了消除死亡對人類的詛咒,親自接受了痛苦和死亡,並且復活,勝過死亡。所以,祂能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十一章25節﹞。
十字架本來代表死亡,耶穌卻以十字架否定了死亡本身,祂的復活徹底扭轉了十字架的含義,將死亡變為盼望。換句話說,耶穌藉著發生在祂身上的死亡和復活,作出自我啟示之際,也為世人指出戰勝死亡的盼望之路,並承諾,我們將可在祂再來的時候,與祂一同復活——這就是耶穌從自我犧牲中所釋放的盼望。正因如此,信主的人,可以免去死亡的恐懼,死亡在基督徒身上沒有權柄。耶穌的宣告給了我們亮光和確據,讓我們可以因著祂、跟著祂,平安地踏上「回家」之旅。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