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誰「綁架」了大腦? 澳洲 2019年3月

Cheetos、Cheez Doodles之類由玉米粉加熱、模壓、膨化而成的奶酪味零食,發源於紐約布朗克斯,在上個世紀中葉問世,如今已從美國東海岸流行於世,我常常一打開包裝就停不住嘴。

一日,女兒給我買來一包,說是「相對健康款」:不含或少含傳統產品中所含的某些添加劑。興致勃勃地打開、即食,卻出乎意料地寡淡無味。我想,無論如何,這種配方是夠健康,至少讓人食而不癮,但我確定絕對不會買它。

不僅零食,其他食物,但凡沾了「健康」邊兒的,大多不好吃!比如全麥麵粉,甚至粗糙得無法捏成團,哪如高精麵粉細滑,更沒有純麵筋勁道……還有天然蕎麥,無論是原粒還是麵粉,都難以下咽,就算對什麼都好,也提不起吃它的慾望。

可「不健康」食品就不同了,好吃到爆的品種數不勝數!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差?難道是因為「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定律?百思不得其解,便與女兒討論,她卻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因為我們早就已經習慣了不健康……這可真是醍醐灌頂!可不是麼,習慣了犯罪的人,如何會對律法有好感?

一項由美國密歇根大學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高度加工、添加脂肪、精製碳水化合物食品,最可能讓人上癮。《紐約時報》曾有文章解析垃圾食物成癮現象(The Extraordinary Science of Addictive Junk Food),其中提到:暢銷食品的成功,都應歸功於精密計算出的公式,讓食品添加劑與人工香料剛好滿足消費者的味覺享受,卻永遠不會「提醒」大腦已經夠了,這正是尼古丁和麻醉劑「綁架」大腦的模式。

所以,食品添加劑和尼古丁、麻醉劑本質相同,都會刺激神經系統,導致渴求和上癮,因為大腦存在一個獎賞系統——多巴胺迴路。通常,身體需要食物時,下丘腦釋放食慾素;吃飽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發出飽腹信號,但當獎賞系統被高糖和高脂肪食物迷惑時,就會迅速分泌讓人快樂的多巴胺,激勵人不斷重複這一飲食習慣,令生理性飢餓轉變為享樂性飢餓。

但是,對尼古丁、毒品有所警覺的人,對加工食品卻未必有戒心。既然已吃飽、該停止的信號被獎賞系統壓制,而習慣了不健康食品的愉悅感,又不能產生永久性滿足,於是就陷入一要、再要的循環──心理上癮,以致我們在吃喜歡的東西時,會越吃越想吃,一直要吃到沒有了,才會被迫停下來。如此,「不好吃」並非健康食物的共性,而是不良習性的折射──一旦習慣於不健康口味,對健康食物自然冷感。

美味與健康(不僅身體,也包括心理)竟成為衝突的對立面,我們被迫面臨抉擇。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問題在於:孰為熊掌孰是魚?耶穌在《約翰福音》,告訴了世人一個甄別的秘訣:

「我就是生命的糧。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參六章48-51節)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