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海洋的生態環境必須保持平衡,倘若有任何的變動,都將大大的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所謂生態系統,主要是指「食物鏈」,可分為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生產者,由植物所組成。海洋中的植物有兩種形態,一是水底生長的,一是在水中漂浮的微生物。而這微生物也分為微生植物和微生動物。第二個環節是消費者,乃指以水中的植物為食的生物,包括海蟲、蝦、蛤、昆蟲、魚和微生動物。第三個環節是食掠者,是指以消費者為食的中小型的魚類,如吳郭魚、鯽魚、鯖魚和烏魚等等。最後的環節是掠食者,是以食掠者為食的魚類,即俗語所謂大魚吃小魚,掠食者如梭魚、鮪魚、鰺魚和鯊魚等等。
然而,我們對海洋的生態系統仍有很多未知的狀況。就草魚來說,牠們具有食掠者和掠食者的雙重身份,既以食掠者身份吃水中的消費者如昆蟲類,以掠食者身份吃比牠們小的吳郭魚和鯽魚。一些有名的掠食者如鱸魚、鱒魚也會以昆蟲為食物。此外,黑鯛、黃腳臘、白毛和黑毛都以小魚、蝦、螃蟹與昆蟲為食物,但有時也會吃海藻類,所以頗難把牠們歸為某一個食物鏈的環節。故此,科學家們不用食物鏈的說法,而用食物網。事實上,不論是食物鏈或食物網,陽光才是原始的動力來源,植物利用陽光的能源生長。植物的成份乃是碳,而碳來自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溶解在水中的養份。水中的養份含量決定了植物的多寡,而植物的產量又限定了消費者的數量,而消費者的數量又影響食掠者和掠食者的生態。這可說是一環扣一環,息息相關的。按科學家的計算,每一個環節數量之合理性差額應是十比一的對比。可見海洋的生態系統是相當脆弱的平衡,任何一個環節上之變動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的環境,一些生物科學家稱這生態平衡為食物金字塔。試想,在一個水域裡要養活十磅的掠食魚,就須養活一百磅的食掠魚,而一百磅的食掠魚又需要一千磅的無脊椎動物來提供營養,一千磅的無脊動物又需要消耗一萬磅的植物,這個數字使我們聯想到三角型的金字塔。按此說法,對魚類過度的搜捕, 或使用密孔的網,以大小通吃的方式捕撈,使食物鏈中斷,這便破壞了生態系統,導致海洋窒息,最後亦影響到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不要破壞海洋的生態,還要保持海洋環境的清潔,岩礁釣魚者,更應保持釣場的清潔,把垃圾帶走,免得污染而破壞釣場的生態,造成無魚可釣的後果。
《創世記》一至二章敍述神創造宇宙萬物的全過程。對每一日的創造,《聖經》說:「神看著是好的。」而一章31節更指出:「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二章15節說: 「耶和華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管理神所創造的世界才對。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