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有學生來上課,在等學生的時間裡,我彈奏了一首孟德爾松(Mendelssohn)的《威尼斯船歌(Venetian’s Boat Song)》。學生探腦袋進來說:「賈老師,是您在彈哪,真動聽,我以為是放CD。」除了謝謝她,我抓住時機,跟她講了音色與分離的關係。理解了這個關係,就能更深刻地去瞭解音樂所帶來的音色之美,從而更深層地去理解音樂,挖掘音樂的靈動。
什麼是分離呢?從辭意上講,它只是將整體分隔成單獨而成立的小單元,並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似乎與音色也沒有什麼聯繫。但是我們知道,音樂的旋律是由一個接一個音組成的,先是小樂句(Phrase),然後是樂段(Period)。當彈奏或唱的時候,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一個接一個音符地,按著節奏去完成樂句、樂段,直至完成整首曲子。若演繹出的每個音所產生的泛音,與後面的音所產生出的泛音混在一起,在聽覺上會讓人感覺一片模糊,不乾淨,沒有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透徹音色。因此,控制好彈唱時各音符、各部分的關係,掌控各個部分間的分隔,非常重要。而分離也被定義為音與音之間的清澈度,被描繪為能聽見個別音的能力。
音色分離與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理解越深,彈或唱反射出來的音色就越多彩。所以分離既是獨立的,也是互相聯繫的。好的分離演繹出來的音色是給人享受的,使人產生愉悅、快樂的心情,反之亦然。
如何掌控彈或唱的深度,如何把握互相之間的連結和放鬆,有一定技巧與準確性。這就需要根據不同曲子,多變地運用音色分離。每個作曲者都有自己的風格。貝多芬沉重,舒伯特憂鬱,莫扎特理性……體會作曲家的風格,了解他們的生平,用心去感受,才能領受到不同的分離,進而演奏或演唱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因此,不管是彈、拉、唱、吹,音色的掌控和變化體現出對音樂的瞭解和把握。當你在靈裡與原創者跨越時空碰撞交流,你將在彈奏的觸感和聲感的分離中得到滿足。
就像這首我特別喜歡的《威尼斯船歌》。孟德爾松是位敬虔的基督徒,在他的作品中,受《聖經》故事啟迪而成的《以利亞》神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自幼生長在優渥環境裡的孟德爾松,從未感受過生活的艱辛,是最幸福的音樂家之一;他的生活除了音樂還是音樂,因此音樂風格是舒適的,明亮而又飄逸,輕鬆的生活狀況使他的作品充滿了積極向上,流動而又優雅的氣質。因此《威尼斯船歌》這首曲子音質透明而又鬆馳,具有極強的穿透性,富有歌唱性,就像船在水面上輕柔地搖擺著,搖過妖嬈的威尼斯,搖過似水流年的華彩,從指尖潺潺流出,流連忘返。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