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期,談到「讀《聖經》,學寫作」(見5月《號角》第13頁)。這次,想與大家分享怎樣從別人的文章中學習寫作。筆者認爲:學習的第一步,是始於欣賞。在此,筆者向大家推薦上期(6月)《號角》上,一篇題為「上帝必不離棄每一隻羔羊」(作者:魏岱)的見證(第10頁)。這篇見證,結構完整,脈絡清晰,有理性的掙扎和自我的反省,更有信仰的力量對自我的超越。
結構與脈絡
先說前面兩點,即結構與脈絡。作者先用一段導語作為見證的起點:「耶穌常講,財主進天國是難的,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天國還容易。然而我卻覺得,讓一個固執的理科生信耶穌,比財主進天國還難!」緊接著,作者簡單介紹了自己的背景:第一,他來自「無宗教信仰家庭」,「從小受無神論教育」;第二,他是一名理科生,「特別崇尚科學、熱愛理科,大學及研究生的志願全部毫不猶豫地選擇物理」。這兩點介紹,強化了導語的力度。「只相信自己的知識並引以為豪,無法證明的事情絕不相信且嗤之以鼻,我可謂一個極致的理工男。」如此看來,要讓他這樣「固執」的理科生相信「一個無法看見也無法直接證明的」神,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比「駱駝穿過針眼」更難。然而,當作者在三年時間裡,走過了「無知、躲避」、「觸動、熱忱」、「爆發、叛逆」、「迷羊歸來」的信仰歷程,終於體會到「上帝是如此愛我,對這樣一個叛逆的迷羊,都決不離棄」。作者對自己信仰歷程的描述,稱得上脈絡清晰分明,讓人切實地感受到他對信仰的認真追求。在見證的結尾,他說:「一個自恃有知識的固執理科生何嘗不與財主相似:一個信奉自己的財產,一個信奉自己的知識。」與篇首的導語互相呼應,使全篇見證結構完整,一氣呵成。
掙扎與反省
說到理性的掙扎與自我的反省,作者表示:「在我的一貫認知中,因為上帝無法被直接證明,神學就是憑空想出來的,玄乎其玄。」而當他克服了理性的障礙,進入對自我的反省:「以我個人性格為例,總是自認聰明,喜歡評判別人對錯,懷著比對方懂的態度去挑錯,還美其名曰為對方好。但《聖經》說不要論斷人,『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有次一個基督徒朋友這樣問我,如果有個比我聰明的人,想得比我多,是否就可以每天來批評我說我不對?這個問題深深觸動了我,我突然明白我就是在以自己的標準論斷人,根本不是為了對方好。而耶穌身上卻找不出一件罪,這種生活是何等的聖潔!」「學習基督的愛時,我一直覺得自己非常有愛,對同事友善,對朋友傾心。但當讀到愛仇敵的章節時,『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我突然發現,我的愛只限於自己愛的人,而對於不喜歡的人,竟想不出一次對他們的愛。」「而且我不禁思考,我付出的這些愛,有多少是真正為了對方,又有多少是為了自己的情感滿足和回報呢?再看耶穌,祂對於眼中這些有罪且敵視他的世人,竟甘願死在十字架,替我們贖罪,這份愛多麼偉大。」
能夠反省自我的不好、無愛,同時看到耶穌的聖潔、偉大,是聖靈在人身上的工作。
超越與回轉
每個人的信仰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作者面對《聖經》中「無法想像卻又有不同解讀的問題」,例如永生、預定論等等,「疑惑越積越多」。「這時,我理科生鑽牛角尖的毛病又犯了,每天熱衷於提出各種問題,和基督徒朋友們辯論。」「就這樣爭論了幾個月,有一天我和朋友們終於吵翻了,都很受傷。」「這時,回想在尋求主的道路上,滿是傷痕,突然感到特別的累。就在那一刻,我對基督的愛慕,轉變成了深深的失落和叛逆。」因此,有兩年時間,作者一度遠離神。
然而,就在去年聖誕節,作者又回到教會,牧師帶領他作決志禱告。作者在見證中寫道:「決志信主(耶穌)後的日子裡,我獲得了莫大的平安,對上帝的愛慕也比之前更加強烈。」他表示:「上帝給了我兩年時間漂流,感受對上帝的需要。上帝之前並不是不愛我,相反正是如此愛我,才來改變那時的我,讓我能回轉。」
作者終於衝破自我,回到上帝的懷抱,並且由衷地讃嘆:「上帝的愛是如此偉大,深深感動著我。」
在此鼓勵大家找到這篇見證,細心一讀,必有所獲。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