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分類
愛儀解釋:精神病只是一個統稱,其種類繁多,有急性和慢性,亦有輕微和嚴重之分。輕微的包括情緒病;情緒病又分「焦慮症」及「抑鬱症」兩種。
「焦慮症」細分為創傷後壓力症、泛焦慮症、社交驚慌症、廣場恐懼症、失控症(如偷竊狂、縱火狂、購物狂、病態賭徒、暴食/厭食症、儲物狂等)。如果當事人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破壞,或出現強迫性的思想行為,亦可稱為強迫症。
「抑鬱症」患者也有輕重之分,輕微的患者經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自覺無用,常失眠或睡得太多,對日常活動、工作失去興趣。「躁狂抑鬱症」又稱雙向情緒病,屬嚴重性,患者情緒無故大幅波動。情緒高漲時持續喜悅和興奮,情緒低落時感到悲觀無望,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甚至有自殺及自殘念頭。
另一種嚴重的精神病為「精神分裂症」,病症包括幻覺、妄信、思想紊亂、言行怪異、難以集中精神、哭笑無常,甚至喪失自我照顧的能力。
失控症治療
愛儀表示:輕微的情緒病可以不用藥物,看心理輔導,尋求心理治療;也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認知行為學來醫治。及早尋求醫治非常關鍵。她特別提到失控症的治療方法,要視乎病情、病因、個人的生理、心理、思維、家庭、工作、社交、宗教、財政狀況、人際關係、輔導及藥物等各方面去處理。至於患上嚴重的精神病,則要靠精神科醫生評估、診斷及對症下藥,也要接受心理及環境的輔導,家人朋友的接納和幫助,才可以康復。
對於有自殺傾向或自殘的病者,她說: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多屬高危情緒病,發現後可施行強迫性治療和自願性治療。自殘行為與憂慮、焦慮情緒及個性與遭遇有關,所以防止及停止自殘的第一步是要尋求醫療協助,透過精神科藥物治療與臨床心理學家、社工和職業治療師的悉心個案輔導,幫助病者學習控制情緒的技巧,踏上康復之路。
照顧者須會自護
有些家人在照顧病者的同時,也患上不同程度的情緒病。愛儀認為,家人要懂得適當自護,疼愛自己才有能力照顧病人,作個有效率的照顧者十分重要。
首先要認同他們的感受,共同尋求合宜的專業治療方法或自助策略,放下本身對病人的偏見和期望。有需要時放下自己繁忙的事務,與他們同行;學習做一個非批判性的聆聽者,給予當事人尊重和尊嚴;不要埋怨他們的病,留意他們情緒的波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給予現實的寄望,讓他們對康復有盼望;及時提供實質的援助,鼓勵病人接受合適的專業治療。
培養正常生活習慣
大多數患者都不認為自己患上精神病,不肯就醫,尤其是男性,不願向人傾訴,以致病情加深。愛儀始終覺得任何疾病預防勝於治療,要預防精神健康問題,必須培養正常生活習慣,保持充裕的睡眠和身體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多參加群體活動,如教會聚會;常存感恩喜樂的心。當遇到壓力及不如意事時,多向人傾訴。《聖經》提醒我們:「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四章26節)
提到生氣,愛儀指導我們息怒的方法: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用丹田深呼吸15次,持續地做五至十分鐘,緩慢地進行吸氣和呼氣動作,同時用堅定的信心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讓我珍惜這寧靜的一刻,享受這奇妙的片段。」你會發覺心中怒氣全消。
《箴言》十七章22節:「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耶穌是精神康復的醫生,對尋求心平氣和、舒緩精神壓力的人是好消息。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