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芳華》在澳洲放映。微信朋友圈的一篇觀後感,是一位家長寫給女兒的,敘述了長者對涉世未深晚輩的教誨。其中有一條是討論劇中人物劉峰的。
電影裡的劉峰是個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青年。他幫人修手錶,給戰友造結婚沙發;吃餃子專挑破碎的;行軍路上幫人挑腳泡;夥食房的豬跑了,也叫他上街去捉回來;推薦上大學的機會他讓給別人;每次外地出差回來,他給大夥義務捎帶書信包裹。劉峰成了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平凡中呈現高尚品格,被人稱為活雷鋒。
然而大家對此習以為常,覺得他做好事是理所當然的。劉峰得到的不是感謝,而是嘲諷,甚至連愛情的權利也被剝奪,似乎活雷鋒就應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劉峰的結局是愛情被誣陷,人格受侮辱,被處分下放連隊;在抗洪救災中砸傷了腰,後來在戰爭中又失去胳膊;逆境中老婆跟人跑了;在社會上還受到城管的欺負,扣車訛錢。
一位家長告訴女兒,善良的人往往不被善待。過分的善良,與傻瓜無異。「我們應該善良,但是,必須有自己的底線。如果不是用在對的事情和對的人身上,寧可不要善良。不擔心善良的付出沒有回報,那些利用我們善良的行為才讓人感到悲涼。善良必須帶著鋒芒,不然,它不過是別人眼中的懦弱。」
這段勸告幾乎代表了天下父母的一種心理糾結,既期望自己的兒女做一個善良的人,又擔心太過善良,會成為傻瓜,像劉峰那樣,被人利用、踐踏、奚落。主觀意願與客觀現實的背離,使人性在這裡陷入矛盾。
在旁人看來,人人都在追逐名利私慾,享受生活,你卻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地行善,如此格格不入!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上,沒有多少人會顧念你的善良,珍惜你的友愛。而你卻要因「過剩的善良」(故事作者嚴歌苓的原詞)成為這個世界的另類,在社會中被淘汰被遺棄。
確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實例並不少見,如最近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江歌案。江歌為救助同學而喪失年輕的生命,非但沒有獲得應有的感恩,反而遭受被救助者的冷漠和回避。正是因為這個世上總有對善良的傷害,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難以找到像劉峰這樣捨己取義的人。給自己的善行設置一條底線,把愛心控制在一個適度之內,在行善的時候,先要想到如何保護自己,這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的處世警言。但人所認為對的事,在神(上帝)看來不一定是對的,甚至可能是罪。
對行善設立界限,在行善之前先對效果做一番評估,對自己會不會受傷做一個判斷,然後再決定是伸出援手還是回避,這樣做在人眼中無可非議,甚至看為一種成熟,卻使你的行善變得有些功利,有些世故。過多的患得患失,讓行善變成了一種投機,人心因此從高貴墮落,滑向平庸。對那些有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事避而遠之,惡沒人制止,善沒人施行,人人都在旁觀,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冷漠、恐怖。
《聖經.雅各書》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四章17節)在這裡,神告訴我們行善沒有前提,只要知道就去行,任何以行善會遭到傷害而不去行都不是理由。神在這裡說逃避行善,視而不見不是可以選擇的態度,而是一種罪。看到街上老人跌倒,只要有能力都應該去扶,若因為世道險惡等理由不去扶,即使沒有遭致譴責,但是經文告訴我們,不作為已經得罪神了。
經文還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言》三章27節)這裡所說「應得的人」,不是那位家長所說的「對的人」,而是指那些但凡需要救助的人。因此,在行善之前毋需先做甄別。你的樂善好施,可能讓一個好人受益,也可能讓一個日後會傷害你的人得著好處,但你不可推辭。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因為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麽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馬太福音》五章45-46節)耶穌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對罪人的最大的饒恕,而我們卻在計較行善的得失,生怕自己的善行不被待見,生怕幫到一個不對的人,這樣如何效法基督?
誠然我們會想,好人為什麽總是不得獎賞?劉峰,一個文工團裡樂善好施的人,結局卻很淒慘,上帝的公義在哪裡?
有個叫西勒的美國人,他在《芝加哥論壇報》主持兒童版欄目的時候,每天收到全美兒童來信問同樣一個問題:上帝為什麽不獎賞好人,懲罰壞人?在收到一位叫瑪麗的小姑娘來信的時候,西勒回信說:「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的最高獎賞;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使徒保羅在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二章10節)行善原是神為每一個尋求祂的人所預備的,是我們信仰生活化的必須。在主耶穌來到世上的兩千年裡,成千上萬的先行者在行善中為主獻身,如柏格理牧師、李岱爾傳道、德蘭沙修女等,每個想起他們的人都覺得自己的渺小和羞愧。他們在行善的苦難中沒有埋怨、哀傷,卻充滿喜樂和感恩,無怨無悔的一生化作世上的光和鹽。
以行善來榮耀神的名,生命在行善中得到更新,世界因著善行而變得美麗,由此我們得著的喜樂和滿足,足以抵過所帶來的逼迫痛苦。《聖經》說:「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彼得前書》二章20節)神在暗中察看,相信我們的每一次善行都已經被記念。當有一天,我們來到神面前,打開生命冊,看到上面滿滿的記載著我們一生的每一樁善事,無一遺漏,我們會因此而歡喜流淚。那時我們會感到這一生因行善而遭受的一切委屈就都是值得的了。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