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太看見飲茶前多人用紙巾拭擦杯碟、匙羹和筷子,回想小時候跟父親去飲茶已有這衛生理念。所不同的是侍應生會提供一盅水讓茶客洗杯碟羹筷,同時又有一疊寸半乘三寸的紙條供客抹乾茶具。此乃服務周到之設備,足以媲美現今用保鮮膜包餐具及紙套筷子。
身為茶博士的趙叔說,以前粵式飲茶叫歎茶,慢慢享受茶點,清靜閱報,消費豐儉由人。最常見是一盅兩件,便當吃飽。找數埋單時,伙計一眼掃過點心碟,就心中有數,隨即大聲報數,無所謂私隱面子問題。
電工老黃說,以前的茶樓多數兼售燒酒,特別迎合建築、水電等勞苦人士,他們喜用酒佐饍,食量驚人,多叫燒臘海味,小巧精緻的點心似不夠胃口,有時還叫炒粉麵補充。他們行內的判頭(仲介)常在茶樓商談工序工錢。茶樓為招攬生意,早午晚均供應茶市,爐火不停。
有老茶骨(專家)之稱的龔先生說,飲茶又稱茗茶、品茶。顧客可選最常見的普洱、烏龍、龍井、壽眉、碧螺春等;也有自備私家名貴茶葉。一般侍應迎客會問:「幾位?」「什麼茶?」坐定後擺上的佐料會有芥辣、甜醬、酸梅醬、辣椒醬等,讓食客自選。
國史通唐老師說,飲茶要懂規矩,免致失禮——有人替你斟茶時宜回應「謝謝」。相傳皇帝微服巡視民間時,隨俗替官臣倒茶,受者不想暴露身分,唯屈指敲桌代替屈膝叩頭致謝。講究者還有輩分之分——後輩斟茶,長輩用一指敲桌作謝;同輩用兩指;長輩斟茶,後輩要用拳頭答謝,表示深感不配,盛意拳拳!
早期留學生曼姨說自幼家教用筷子文化——不可飛象過河夾老遠的食物;不可從底翻上;切忌用筷子指指點點;如有人客氣夾餸,應以碟承接……有條件的話,提議用公筷。
崔姨很會做中西式點心,她說中式點心是祖傳,祖父母曾在茶館作點心師,父母傳承祖父母手藝,與人合資開茶館。她作過埠新娘後才學西式小食,與丈夫開茶餐廳,乃中西合璧。
點心后馬太說,茶樓點心不外幾大類——鹹點有蝦餃、燒買、鮮竹卷、粉粿、叉燒包、腸粉、排骨、鳳爪、糯米雞等;煎炸有蘿蔔糕、芋頭糕、煎腸粉、芋角、春捲等;冷盤有布丁、芝麻捲、白雲鳳爪、馬蹄糕、龜苓糕等;西式有蛋撻、馬拉糕、咖哩角等。很多茶樓分大中小碟結帳。以前的點心用料純正,手工細緻。
半個傳道人的王姑娘說,兩個兒子上大學後,她經歷百無聊賴空巢日子,經祈禱後,開展了「福音茶」工作,為有需要的婦女茶聚,排解婆媳關係、夫妻磨擦、同事恩怨、兒女叛逆。她留心聆聽,細心分析,給予忠告,不時介紹上帝的愛和能力,讓她們解開心中結,播下福音種子,幫助了很多人。下午三時至五時茶市清淡,方便傾談暢所欲言。即使茶已冷、點心凍硬,但她們的心卻是鬆軟、溫馨和火熱!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