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生早幾天參加一個基督教的喪禮,跟著秩序單唱聖詩時,發覺歌詞很令人得安慰。本來自己與同來的幾位老友是悲傷之友,但細看歌詞及跟著唱詩時,才領略到人死不是如燈滅,原來亡友已踏足另一境界——那裡無眼淚、無痛苦,是天堂美境。接著,牧師在信息中確確實實解釋《聖經》的記載,彷如他曾到訪過。
崔姨的丈夫一向不願去教會,推卻說什麼都信。在他與癌魔奮鬥痛苦時,女兒帶教會幾位長者探望他。病榻上的丈夫顯得特別安祥,似乎那不安的心靈被悠揚的聖詩旋律平伏著。後來他說不單音調悅耳,歌詞更是道出他的心聲。他下決心學了幾首,雖氣息不足,但能哼一會兒都是沾沾自喜。他真是個遲來的知音人。
北美有特別多的古老教堂,那管風琴伴唱傳統聖詩,莊重神聖,吸引會眾敬虔來到上主面前。旅行家阿基的小型教會沒規模的詩班,也沒有司琴,全憑播放影音引導會眾唱聖詩,影音畫面常能配合歌詞,如蔚藍天空配合上帝浩瀚的創造、十字架配合基督犧牲的救恩……圖文並茂,扣人心弦,令人深刻難忘。怪不得初到教會的來賓,很快便不由自主地同唱聖詩。
室內設計師高嶺喜歡新穎又時代感的唱法,其所在教會常使用吉他、聲鼓樂隊伴奏,現代詩歌輕快悅耳,會眾共鳴投入,時而有感而輕微搖擺身軀、舉手、拍掌,毫無保留地釋放敬拜。
徐太的教會熱衷唱國產聖詩,歌詞多注重與上帝的關係,深深喚起愛主之情;可能是作曲與填詞者經歷過無神論的壓制,在久旱之下適逢甘露。聞說國內信徒往往在聚會前一小時就到會場,唱聖詩,祈禱,預備己心。
唐老師特別喜歡蘇佐揚牧師的「天人短歌」。他憶述許多受煎熬的基督徒,就是靠這些簡短易記的《聖經》金句詩歌,得安慰得力量,這些短歌有如上帝特別預備的為解救苦難的天使。當時在受逼迫的環境中,很多信徒稱短歌為不顯眼的「靈歌」,況且有些是民謠和山歌的調子,就瞞過了監視。唐老師更媲美短歌如以前的美國黑奴哀歌。
羅太很認同唐老師說的靈歌,她說台灣很流行「拜拜」,什麼教都有人拜,有些教也模仿基督教查經唱歌。羅太覺得聖詩有栽培靈性的作用,可以將人與神的距離拉近;有時自己陷於心情低谷,連祈禱也說不出聲時,只要憑歌寄意就可安定情緒,激發慕主之情,心靈與神相通,煩惱便慢慢地煙消雲散。
玉蘭師母說:《聖經‧詩篇》很多是源自聖殿敬拜,上帝的子民獻上禮讚的歌頌,是上帝悅納的。《馬太福音》廿六章:主耶穌走上十字架之路前(最後的晚餐後),也與門徒一起「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聖詩創作是在聖靈引導下寫出來的,每首歌都是作者出自心坎裡對上帝的傾心吐意。我們邊唱邊留意歌詞,就不難融入與作者「口唱心和」(《以弗所書》五章19節),「心被恩感,歌頌上帝」(《歌羅西書》三章16節)。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