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暉明生長於基督教家庭,基督信仰的教導伴隨他整個成長過程。「家庭對我的影響很大。爸爸在事奉上給了我很好的榜樣,他帶我去參加營會、聚會、聽講道,更給我成長的空間,不施加壓力;媽媽為人低調,非常信任我,完全沒有對前途、面子這些的要求,也不督促我學習,而是訓練我學會安排自己的事。家庭給了我極大的自我探索空間,也訓練了我怎樣做決定。」
他認為,父母和團契導師、長輩們無條件的接納,以及一班在教會一起成長的朋輩,對他的成長非常重要。「我中三、中四的時候,會跟朋友們一起討論信仰,也會問自己,這是不是我要的信仰,那時明白了很多東西,16歲決定接受洗禮。18歲出國讀書,要靠自己自律,沒有人督促我返教會……」
他對信仰的認識,是潛移默化的結果,是看到的見證︰從父母、身邊的基督徒長輩、主日學教師身上,看到信仰的真實,很自然地從當故事聽轉到接受及認定,並且將之作為決定自己人生路向的準則。
1989年那場動盪,引發他首次深層思考人生。「我曾被那一班學生感動,過程當中也經歷心碎,但是信仰讓我不會絕望,更讓我對『中國人身分』有了覺醒,去思索身分的問題。」1990年留學加拿大的他,孤獨感和歸屬感更加強烈,開始思考信仰跟自己生命的關係。在當年的冬令會上,年僅19歲的他立志事奉神。
「在加拿大讀書的那五年,信仰開始在我生命中內化、在生活中實踐。大學四年,我都在青年團契中服事,奠定了以後做事及思考的基礎。當時的我,是中國人、香港人、基督徒、大學生,多重身分加在一起,去反省和實踐信仰。我人生中的許多決定,是基於神造的我是怎樣的;我的負擔和熱誠在哪裡。」讀心理學,其實也是他實踐信仰的歷程。「選科時很迷茫,那時心理學十分冷門,我諮詢了身邊唸心理學的長輩的意見。爸爸刻意不告訴我他的想法,而是讓我自己禱告、等候。我禱告了幾個月,好像都沒回音,於是就依從自己的興趣做決定。」
回想起來,他深深感恩:「從來沒有任何家庭壓力影響我做決定,以前讀書如此,如今和爸爸在同一機構事奉也是如此。自小在父輩身上看到什麼叫做『豐盛生命』,以致我也渴求那份豐盛。當然,看是容易的,接著就要自己做;走到十字路口迷茫低谷的時候,不依賴別人,信仰就開始內化,成為我自己的生命了。」修讀碩士課程時,他特意選擇了美國福樂神學院,同時修讀神學及臨床心理學碩士,從《聖經》的角度去看人的本質,去理解心理學這個在當時被視為與信仰背道而馳的專業,讓眼界更開闊,信仰根基紮得更深。
到他1997年碩士畢業時,市場對臨床心理學的需求非常大,但他沒有選擇比較穩定、較有前景和吃香的政府工,而選擇了做家庭及青少年輔導。工作中,他發現有些問題很難只遵從心理學角度,而不處理靈性上的需求。他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才決定加入「突破」基督教機構。「我喜歡做青少年工作,希望能跟著爸爸學習更多東西;更多的是,不能切割我的基督徒身分。」
從十多歲開始,他一直持續為中國禱告,心底裡藏著一個夢想——以自己的信仰和專長,幫助中國和香港的青年人。
「2008年,是我在『突破』的第七年,事奉及很多事情上都走到十字路口。做了十幾年輔導,我雖然有滿足感,但更多的是挫敗感。我反問自己:是否就這樣走下去?或更深一步去著書立說、開講座?我想到:最有需要的年輕人,很少懂得主動尋求幫助,而且越是破碎的生命,我越難幫助他們。每次求助者支離破碎地來了,我只能『貼一塊膠布』,好讓他們繼續面對生活。我需要停下來思考。」
同樣的,他從自己的身分去思考:作為一個基督徒臨床心理學家,在傳統心理輔導模式之下,能達到哪個程度?他準備利用安息年假,好好深思下一步的路。那時四川發生地震,他不顧危險,毅然跟從父親趕赴災區。「爸爸對災區有很大的負擔。我一直以來的理念,豈不也是在這一刻?媽媽、太太全力支持我們,解除我的後顧之憂。」
他們是第一批進入災區的香港專業人士,開展震後心靈重建的工作。四川災後心理康復培訓及服務計劃難度之大、需時之久、涉及人數之多、承擔責任之重,遠遠超過預期。蔡暉明從開始時長期駐紮災區,到每個月香港、四川來回跑,到後期定期上去,直到2014年階段性地完成了四川震後的心理重建項目。
正當他和其團隊預備籌備新項目時,港人開始思考本土身分的意義,對自己的中國人身分感到困惑,甚至抗拒。「我們這幾年在四川以香港人身分服務,都感受到這份衝擊,所以沈祖堯校長邀請我們去中文大學做領袖訓練時,我就以『世界公民』為主題,去討論身分、本土意識。」
接著,他被邀去新界錦田,服務本地青年人和少數族裔,進一步把觀念落實到生活。幾年下來,從錦田匯動文化館到錦田匯動青年館,一個多元文化的公民社區雛形漸成。「好多父輩都是在內地出生,香港也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所謂『家』、『香港人身分』和『本土』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希望在錦田建立一個多元文化的公民社區,共享空間、資源和社區關係。重新思考香港人的身分之外,也服事貧窮、弱勢群體,直接聯結到信仰與生命的層面。」
從自己的身分覺醒和認定,跳入更大的生命層面思索,從而開展錦田的青年事工,蔡暉明前面的路更加開闊了。「怎樣過一個有意義的豐盛人生?我的想法是,精彩又好玩的生命,是我從小到大所嚮往的。意義和自我滿足的融合,帶來生命上的轉變和影響,是我在人生選擇中最主要的參考,也是我的信仰告訴我應當這樣做。」
過去,他這樣選擇了,經歷了他所渴慕的豐盛生命;將來,他不知道神會怎樣帶領前面的方向,但是他肯定他的人生一定不會離開神所給予他的身分認定。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