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精華: 《安娜•卡列蓮娜》之二 弗龍斯基慾火焚身 澳洲 2016年11月

安娜•卡列蓮娜的悲劇,始於弗龍斯基伯爵對她的狂熱追求;可以說,他是肇事的罪魁禍首。弗龍斯基愛安娜,主要是被她美麗的神韻吸引;他並不太懂得欣賞安娜的內涵。當時的俄國社會,正處於新舊思想交替之間;年輕富有的弗龍斯基,有著一切紈絝子弟的習氣。托爾斯泰這樣形容那時代的人:

「在他(弗龍斯基)的彼得堡世界,所有人都被分成兩個不同的類型,第一類屬於世俗之輩,他們都是些『平庸、愚頑』的人。他們堅守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姑娘必須貞潔,婦人要有廉恥;男人要有男子氣慨,有自我克制能力,有堅強的毅力,應該教育子女、養家糊口……(他們都是敬畏上帝,堅守《聖經》原則的人;但弗龍斯基看他們是老古董,極其可笑!)另一類的人,附和時代潮流,舉止文雅、風度翩翩;豁達大度、不守常規,無論沉浸在任何的情慾之中,都不會臉紅,並嘲笑其他一類的人。」

弗龍斯基屬於第二類人,他在遇到安娜之前,正施出渾身解數,讓公爵小姐基蒂以為他會向她求婚;然而,他只當她是調情解悶,滿足自己虛榮心的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明知她是有夫之婦,卻不顧一切地把她追上手;把聖經《十誡》中「不可貪戀人的妻子」的教訓,拋諸腦後。

當他泛濫的情慾得逞後,良心在責備他:「他此時此刻的感覺,就好像殺人者看著被殺的屍體一樣,這個被奪去生命的屍體,就是他們的愛情……一想到為此付出羞恥這巨大的代價,就覺得可怕和厭惡……」

殺人者面對被殺的屍體,雖然感到無限的恐懼,但弗龍斯基對安娜這「美麗的屍體」,還是要「切成碎塊,隱藏起來,享用這一獵物」。然而,他愛上的安娜,並不是一個上流社會中虛偽、無恥的蕩婦,正如他的表姐貝特茜公爵夫人一樣,明明是出牆紅杏,卻刻意瞞天過海。安娜誠實無偽、敢作敢為;她對他的愛情,是熾熱而真摯的,她不願暗暗地作他的情婦,更不願意欺騙丈夫。因此,紙包不住火,他們的曖昧關係,很快就成了上流社會的醜聞。

他要求安娜與丈夫離婚,然後與他結婚;但安娜捨不得兒子,其實在安娜的潛意識中,對他也不信任。她清楚地知道,他愛的是她的美色,而在世界上,隨時都能找到比她更美的人。漸漸地,他對彼此痴纏卻不能結合的關係產生厭倦;對失去上流社會的生活,失去事業的前途,更是不能忍受。單純的安娜,不懂得男人複雜的心理,她拋夫棄子、犧牲一切,別無所求,為的只是要和他享受二人世界。

當弗龍斯基在感情和精神上,漸漸與安娜疏遠時,他破壞了一個正常家庭的罪,便追上了他。他摧毀了安娜的生活和夢想,安娜決定以死來報復,他終於被自己的慾火,焚燒了一生的幸福;並在有生之年,不斷被良心控告,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