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科學與信仰) 昆蟲世界漫遊記 澳洲 2015年9月

我喜歡昆蟲,許是因為《昆蟲世界漫遊記》是我最先愛上的書。

◎偶遇奇書

在台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書時,於學校圖書館偶然發現《昆蟲世界漫遊記》,前後讀了許多遍,真是愛不釋手。

故事梗概是:兩個孩子,在叔叔的實驗室吃了使人變小的藥,結果成了螞蟻般大的小人,駕乘蜻蜓飛到他們家後院,進入草叢中的昆蟲世界;當他們的科學家叔叔發現,兩個孩子服藥失蹤後,便也服藥變成小人,到後院草地去尋他們,並想盡法子把他們帶回實驗室吃解藥;3人在草叢中展開了探險漫遊之旅,並藉著叔叔的解釋,把他們見到的形形色色的昆蟲,如在夜間發螢光的螢火蟲、蠟蟬、螢光細菌寄生的昆蟲等,以及螢光菇之類的植物,生動地介紹給年輕讀者。

「昆蟲」是世界上最多的動物,目前已發現的約有80多萬種,但不是所有的蟲蟲都是「昆蟲」。「昆蟲」是節肢動物,身軀必須具有頭、胸、腹3部分,並一定有6隻腳,且多有兩對翅膀,有「外骨骼(體外硬殼)」。蜘蛛有8隻腳、兩段身軀,蜈蚣有一大堆腳,所以都不算「昆蟲」。

◎螞蟻排隊

沒讀此書前,真沒想到昆蟲世界如此有趣;讀了此書後,便開始幹些玩螞蟻、捉蚱蜢、吃洋蟲等的勾當,也學了許多有趣的知識。當時曾好奇,螞蟻爬出去之後,怎麼能找回自己的窩?

原來螞蟻在爬過的地方,留下一道「化學足跡」,能用頭上的觸角識別,所以螞蟻會排隊爬行。一隊螞蟻爬過,若用手指在隊中一畫,就可把蟻隊暫時隔斷,因為「化學足跡」消沒了;要是用指頭在一隻螞蟻四周畫個圈,真的就能「畫地為牢」,把牠關在這看不見的圈子中一陣子。

當時,覺得十分好玩。那時,還沒信耶穌,不知道聖經上記載:「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箴言》六章6節)察看螞蟻,果然增長見識。◎蚱蜢呼吸

把一隻蚱蜢用粘泥巴裹起來,再放到水溝裡;一堂課後(約50分鐘)取出來查看,雖然牠已經不會動,但還可以用兩條大腿夾住肚子作「人工呼吸」,旋即可以救活。若將牠放在水中,泡兩堂課時間,下課後便救不活了。我曾請教生物的唐玉鳳老師:「蚱蜢要多久才會淹死?」她不知道。我不知道這對我的生物課成績影響如何,因為我這「生物實驗」是在不專心上課時做的。

此後,我又借了一本《讀實用經濟昆蟲學》,完全不得要領。看來那時我只不過是個好玩的孩子,不是做學問的料。若當時真被我看懂了,說不定後來便不會讀物理了。

◎四處尋訪

這童年的興趣,直到今天仍然讓我著迷。不久前乘飛機,發現波音747客機每秒飛行的距離,不到機身長度的4倍(900公里/小時),而一隻蜜蜂的每秒飛行距離,約是其身長的300倍!相對而言,蜜蜂飛得比噴射機快多了。

近十年來,我到處查問哪裡可以買到《昆蟲世界漫遊記》,但因不知原文書名,又不知著者是誰,所以一直沒有下落。1986年,筆者首度自美回台,還特意回到母校圖書館,再去找這本30年前的愛書,可惜圖書館管理員告知此書已遺失。

又隔26年,於2012年底,在網路上偶見大陸有人拍賣此書,從書封圖片上得知,著者叫「蘇聯揚‧拉麗」,1945年由黃幼雄翻譯,可惜還是找不到原著英文書名和作者名。也可能不是英文作品,所以更難在網上證實。

好書就像好朋友,雖然四海之內皆兄弟,但是難得有一知己。《昆蟲世界漫遊記》喚醒我對科學的愛好,而聖經引導我對真理的追尋。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