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今年12歲,即將小學畢業。我40多歲,信奉基督教十多年,按說在各方面都夠資格做孩子的老師,可是在孩子的成長中,反而看到了自己靈裡的貧乏;感謝神(上帝),在祂裡面我們一家一起成長。
2009年聖誕節前夕,我們全家從廣州移居悉尼。因環境的改變,女兒在學習上顯得心不在焉。我們的英語水平非常有限,加上澳洲的小學沒有固定的教科書,也沒有多少家庭作業,所以我們很難輔導孩子的學習。看著女兒上學時間短,沒有課業負擔,總覺得她在虛度光陰。
我們一邊為孩子禱告,一邊卻唉聲嘆氣,還經常批評她腦子笨,以致於女兒哭著做作業,對數學產生了恐懼。每當面對氣急的媽媽,女兒惶惑地坐在一旁發呆;和我更是一天說不上一句話,我們家就被這無形的苦惱所籠罩。
在教會的男士團契上,我向其他父親們吐苦水:為什麽我跟誰都可以侃侃而談,偏偏和女兒無話可說。其實,從分數掛帥、填鴨式教育體制走出來的我們,雖然知道素質教育這個名詞,其實並不真正理解。我也明白,浮躁的心態和粗暴的方法,也不合神的心意。
神藉著基督徒的幫助,引導孩子漸入佳境。孩子成為快樂自信、溫順純樸、樂於助人的小公主;我們夫婦也領會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徹底更新了頭腦,改善了親子關係。五年下來,女兒的英語成績名列前茅,數學成績也達到中上水平。更為寶貴的,是她在品格上獲得的榮譽:連續兩年被評為學校最佳學生,區議員給她頒發了最具正義感學生獎。
女兒讀的是教會學校,總體成績低於優秀的公立和私立學校,處於中上水平。其實,不是他們沒有能力提高分數,而是他們將每個孩子視為上帝獨特的創造,具有各自的天賦潛能,必須因材施教,而且決定孩子一生的,是美德和素質而不是考試高分。
女兒的潛質被逐步發掘出來:她喜歡閱讀,課餘時間手不釋卷;她說畫畫很好玩,能把自己想像的東西畫出來,便在週末主動找美術老師學畫畫;她也喜歡做手工,在課堂上學到技巧,回家就利用一些邊角料做成禮物送給我們。
我終於領悟到:素質不是知識,而是在孩子們身上。減少孩子的課業負擔和競爭壓力,可以使他們有愉快的身心和足夠的時間,輔助他們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樣,一旦孩子在自己的特長上得到自信和充實,反而可以促進他們在其他方面的發展。
教會學校也招收有輕度弱智的孩子入讀,不在意他們拉低學校的總體分數。我就親眼見過這些孩子,雖然他們有著低能兒童的外貌舉止,卻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活躍開懷,絲毫看不到自卑感。這一點讓我由衷的佩服。擁有這樣平等互愛的校風,別說鬥毆,霸凌,就是吵嘴都很罕見。
看到孩子們的純真友愛,我意識到自己沒有做到平等待人。我故意和對我不友善的人或給我印象不佳的人保持距離,甚至對孩子的愛都附帶著成績要優秀的條件。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是爭相結交聰明、可愛、有能耐的人組成自己的朋友圈,那些平庸、乏味的人,在學校備受冷落,在社會上缺少機會。
這就是罪。在天國裡,罪沒有輕重之分。罪就像酵母,摻一點,整團麵都發酵了。因此,基督徒在待人接物上,不要因為個人的好惡而不平等待人。
我們開始學著不惹孩子的氣,不強制孩子執行我們的意圖,就像與成年好朋友一樣平等對待孩子。心態改變帶來顯著的成效,孩子的心扉打開了,我們終於可以無話不談,通過與她分享各種各樣的問題,逐步幫助她形成以《聖經》為準繩的價值觀。我們三人日漸心靈相通,母女倆更是如膠似漆,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
除了學校,教會的朋友圈也對我們一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女兒每個禮拜日都會參加主日學,由高中以上的哥哥姐姐帶領他們學習《聖經》。我們夫婦也有參加晚間的查經小組,通常到凌晨才結束,女兒就交給哥哥姐姐代為看管。這幾位年輕人都是品學兼優的尖子,不是醫學就是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但照顧起孩子來一點都不馬虎,像對待自己的妹妹一樣貼心。
最近我們全家去探訪朋友,中途有事要一起出門。朋友有五歲的兒子和三歲的女兒,帶上的話很不方便。本來想去逛街的女兒,主動提出留在家裡陪孩子們玩,這一陪就是一整天。陪幾歲大的孩子玩是很累人的,我欣喜地發現女兒長大了,成了別人的姐姐,從前輩那裡她繼承了服侍他人的好行為。在這方面,我反不如她。
同樣的教育模式,何以近幾十年歐美國家出現了青少年空虛頹廢、自我中心、犯罪日益嚴重的問題呢?我認為,這現象與他們的信仰衰退不無關係。離棄了上帝的同在,跟從世俗的標準,不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是在所有的領域裡,縱有良好的願望和完善的理論,也難逃被一點罪所發酵的結局。
《聖經‧馬太福音》十八章3節:「我(耶穌)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學習小孩子的單純氣質,不以外貌判斷人,不以惡意斷定人,我算有點開竅了。願親愛的朋友,相互勉勵,都得蒙上帝的看顧保守!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