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精華: 雨果與《悲慘世界》 澳洲 2015年6月

從來沒有一齣音樂劇能像《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那樣,用21種語言,在世界42個國家的300多個城市,上演4萬多場,逾5千萬人觀賞,至今依然風頭不減,風靡全球。每逢聽到劇中氣魄磅礡的音樂,我必回想起故事人物的慷慨激情、人與人之間的道義、親情及愛情,在動容之外,還引起了筆者對信仰和人性的思辨。

《悲慘世界》的作者,是馳名遐邇的法國大文豪維多.雨果(Victor Hugo)。放眼天下,世界名著浩若星海,雨果竟然有兩部作品──《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躋身世界十大經典名著,與《咆哮山莊》、《戰爭與和平》等並駕齊驅。事實上,其作品不但以磅礡的氣魄、華麗的辭藻和豐富的想像力傲視文壇,更以離奇曲折的情節震撼讀者的心弦。其經典之作《悲慘世界》,透過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人格及道德的光輝,把舊社會中奴役下層人士,逼良為娼的殘酷事實呈現出來;把人所受的苦難及其熾烈的情緒,推向一幕又一幕波瀾壯闊的高潮,難怪《悲慘世界》被譽為描寫19世紀社會及歷史的不朽史詩。

雨果向來有一個信念:「深信唯有上帝的愛,才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其中的精萃在《悲慘世界》的故事中表露無遺。

雨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眾所周知,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壇奇葩。他7歲開始默寫新約聖經,10歲已寫詩,15歲得文學獎。20歲開始發表作品,於29歲時,創作了轟動全法國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30歲邂逅愛人時,每日深情地為她寫一封書信,直到她75歲去世,50年中從未間斷,共寫了情書兩萬封。他在40歲後患上心臟病,但並不悲觀,反而開始進行各項體操鍛鍊,獲得充沛的精力,再重新執筆。

這期間,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並稱帝,雨果被迫逃離國外19年,卻在流亡期間走上創作高峰,於60歲時完成《悲慘世界》這部世界名著,晚年仍然創作不懈。他84歲長埋黃土,成為長壽的文壇不倒翁,創作生命長達68年,人們驚歎不已,認為「這真是一個被祝福的奇蹟!」他逝世時,法國宣佈舉行國葬,全國致哀,鳴禮炮21響,出殯日共二百萬群眾為雨果送行。

雨果曾為文竭力維護基督信仰:「一個人如要永死,那生命便毫無價值。我深深覺得將來的生命,更有生氣……我覺得肉體愈衰老,靈命愈輝煌。某日我一旦進入墓穴,我只能說,我已做完了世上的工作;但我不能說,我已結束了我的生命。所以我生前的工作,正是方興未艾。人類渴慕永生,即是永世的證明。」

的確,雨果所結出來的美麗果子,歷久常新,難道……還有比這更精美、更宏大、更深邃的人生嗎?誠如雨果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