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7日英國國會大選,被認為是自1970年代以來選情最隱晦難測的一次。就如媒體所言,這一場選舉讓許許多多預測專家上了重要的一課:選舉結果一舉超越所有選前民調及選後出口民調。
大選前幾天的大部分民意調查都顯示,執政的保守黨和反對黨工黨在民調上不分軒輊,可能都無法取得過半席次,必須與其他政黨共組聯合政府。
7日當晚英廣(BBC)公佈對22,000人出口民調(ExitPoll)的結果卻是另一幅畫面:保守黨有望316席,將成國會第一大黨,但不到過半326席,無法單獨組閣。工黨239席,蘇格蘭民族黨58席,自民黨10席,威爾斯黨4席,英國獨立黨2席,綠黨2席。預測黨派間的談判可能持續數天甚至數週,如無法組成聯合政府,英國可能陷入政治不穩,甚至要重新選舉的局面。
然而正式出爐的計票結果,卻是沒人想到的!由現任首相卡麥隆帶領的保守黨大勝,獲得國會331席,超過標準,將單獨組閣。反觀工黨只有232席,整整差了保守黨99席。蘇格蘭民族黨以56席成第三大黨。自民黨由原有的57席跌到8席,要求「脫歐」的英國獨立黨只得1席。
為什麼幾天之內,「民意」會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認為是大批沒表態的,或在最後一刻才改變意向的隱性保守派選民左右了結果。其實,當出口民調顛覆了早前的民調時,已有人開始質疑是否民意調查的方法出了問題,也許民調方法已趕不上時代變化。採樣雖已夠龐大,卻仍有可能無法反映地域性的差異,但是連出口民調都無法正確預測結果時,整個民調的機制與其意義都受到了懷疑。
回顧歷史,民調的結果在歷次選舉中,從未獲得100%正確的紀錄,但對選民的影響力卻是有案可查的。2008年美國總統民主黨初選,奧巴馬由一無名之輩扳倒前第一夫人希拉莉的轉折點,就在當年4月15日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公佈最新民調之際:奧巴馬以51%領先喜來莉40%,樣本只有1,312人,但自此喜來莉支持率江河日下。顯然,英國選民比美國選民更相信自己,而不是民調結果。
與民調有異曲同工效果的是收視率調查。自1950年起,美國尼爾遜公司的電視節目收視率,幾乎已成為電視界的唯一指標。2013年,尼爾遜估計全美有115,600,000家庭收看電視,1%的收視率代表1,156,000戶在收看電視節目。收視率的高下決定了一個節目的廣告收入,及是否繼續播映。
近年來電視節目收看渠道的快速多元化,從最早只有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到今天的衛星電視、電視錄像、網絡電視、甚至手機都可觀看,不一而足。早就有人懷疑尼爾遜收視率的準確性甚至存在的意義。其實,尼爾遜收視率的統計,仰賴願意參加者家中的機頂盒或自行填報,已非統計學上的隨機取樣。
1950年代時只有三大電視網,「我愛露西」的收視率曾達67.3%,無人質疑其準確性。時至今日,有線電視頻道上千,激烈競爭之下,去年收視率最佳的「海軍犯罪調查組(NCIS)」也只有12.6%。百分之零點幾的上下,就決定一個劇集的生死,看似荒唐,卻是殘酷的現實。去年10月尼爾遜公司宣佈,3月到10月之間的電視節目收視率統計錯了,後來才修正,但已有劇集因「低」收視率而被砍了。
蓋洛普中心、尼爾遜公司及許多衍生的企業,都因民調或收視率而獲利並生存至今,要一下子否定其存在的意義,談何容易?但無論是政治人物、選民,廣告主、製作方,既已明知這些數據有其局限,就應明辨是非,自作決斷,而不要被這些未必正確,甚至有可能被操控的數字牽著鼻子走。
眼下美國國內各種民調數據紛紛出籠,提示「布希三世對決克林頓二世」的各種數據讓人眼花撩亂──在2016美國大選年即將來臨之際,英國選民的抉擇,給了我們一個方向。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