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精華: 我與拿破崙 澳洲 2015年5月

一般的歷史記載,都是平鋪直敘、生硬艱澀,難以引起人的興趣。而坊間的「歷史小說」,雖然引人入勝,卻大部分是天花亂墜、張冠李戴;巧借名目、充斥附會,只能稱為「稗官野史」,不能取信於人。但《我與拿破崙》,不但敘事清晰、興味盎然;還忠於歷史,真是部不可多得的歷史小說!

《我與拿破崙》原名《黛絲蕾(Désirée)》,由安娜瑪莉‧沙林格(Annemarie Selinko)所著。人們對作者的生平所知有限,只知她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與荷蘭籍的丈夫逃往瑞典,加入紅十字會,為關在集中營的難民作德語翻譯;瑞典皇后黛絲蕾的故事,是她從一位難民婦女得著啟迪,而動筆寫成的。此書於1951年以德文面世,不久即登上「最佳書籍」流行榜首,後來被陸續翻譯成十多國文字。

其中文譯本,由周叔蘋翻譯而成;周叔蘋乃舊日上海名媛,文學根底深厚,很能捕捉原著的神韻,更兼文筆流暢、詞藻華麗,是翻譯小說的上乘佳作。可惜這樣的好書,已成絕版;幸喜在互聯網上,仍可尋見它的影跡。《我與拿破崙》以日記的形式撰寫,以第一人稱敘事;以女性的細膩眼光,來觀看歷史。因此,書中雖有烽煙戰火的血腥場面,但卻溫馨浪漫,充滿濃情厚誼。

本書以瑞典皇后幽靜妮‧黛絲蕾‧克萊雷(Eugenie Désirée Clary)的生平際遇,貫穿了法國大革命、彭納巴(Bonaparte)皇朝這段波瀾壯闊的西方歷史。全書分為四部分,「馬賽綢緞商人的女兒」、「陸軍元帥貝拿道特夫人」、「和平夫人」及「瑞典皇后」,透過黛絲蕾的生命進程,回顧18至19世紀的歷史。

黛絲蕾在14歲那年,偶然認識了約瑟夫‧彭納巴(Joseph Bonaparte)──拿破崙的哥哥,從此扭轉了一家人的命運。她的姐姐茱莉,成了約瑟夫的妻子;她則成了拿破崙的初戀情人。她以單純真摯的愛情,熱戀著未婚夫,並傾囊相助,讓他到巴黎尋求發展。但拿破崙為了政治利益,移情於風流寡婦約瑟芬;傷心透頂的黛絲蕾,企圖跳河自殺。一位將軍及時救了她;他,就是未來的瑞典國王,勇敢善戰、行為正直的貝拿道特。

那時黛絲蕾才16歲,但已心如槁木死灰;拿破崙對她舊情難忘,為了減輕良心責備,他不斷派人向她求婚,令她不勝其擾。後來她與貝拿道特重逢,成就了美滿姻緣。故事迂迴曲折,揭露了拿破崙如何野心勃勃、東征西討,利用一切機會,登上皇帝的寶座。他成功後放縱情慾、風流成性;為了子嗣和鞏固地位,拋棄了助他平步青雲的約瑟芬,娶奧國公主為妻。這些重要的環節,寫來高潮疊起、淒美動人!

因貝拿道特仁德愛民,受到瑞典百姓的擁戴,成為瑞典皇太子。但黛絲蕾在瑞典的皇宮裏,飽受皇室成員的白眼,為怕影響丈夫及兒子的前途,她回到法國,見證了彭納巴皇朝的滅亡。滑鐵盧戰役之後,盟軍兵臨城下,拿破崙欲決一死戰,她為免生靈塗炭,鼓起勇氣,勸拿破崙投降。經過真誠的對話、心靈的交戰,拿破崙終於把寶劍交給她,作為投降的信物;她成了萬人景仰的「和平夫人」。

最後,黛絲蕾加冕成為皇后,一家團聚、喜劇收場。《我與拿破崙》,刻意地把拿破崙和貝拿道特,作了明顯的比較,說明了「行公義、好憐憫」的人,必蒙上帝的恩眷。野心家拿破崙的皇朝,已一敗塗地,但貝拿道特的後裔,至今仍是瑞典皇室的成員;盼望歷史的明鏡,引導我們敬畏上帝,努力行善。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