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談華人移民為何缺乏歸屬感 澳洲 2015年5月

今天大部分華人移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是華夏子孫,對移居國卻欠缺歸屬感。前香港大學校長、華人歷史學家王賡武先生對華僑、華人和華裔有如下定義:華僑是「認同中國,參與中國政治」;華人是「效忠本國,但仍盡力地維護華人社會」;華裔是「投入本國政治,所愛的是本國的領土、社會和國家文化」。(編註:上述「本國」乃指移居國;參王賡武《海外華人的民族主義》)

奧克蘭大學博士生劉亮妮曾發表過一份研究報告,認為華人移民「并未直接感受到當地主流社會對他們的認可与接納」,而且在內心改變不了「中國人」的烙印,更無法改變對「故鄉」的長久情懷。

也有人把歸屬感稱為認同感,是指人對事物(包括家庭、公司、國家)的從屬感覺,這一種主觀的感受對移民而言,影響對居住國家的忠誠度,也包括對自己所在社區的融入程度。缺乏歸屬感,將會導致我們把自己視為僑居地的一個過客,把這裡當成跳板和中轉站,說不準哪一天就會離開。

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些華人在移民之前的教育背景与生活經歷,也將影響其移居他國後的命運。中國大陸雖說近30年改革開放,但一直並未全方位與國際接軌,除了嚴格控制資訊,在國民教育方面仍沿襲了歷來強權教育系統。國民在國內的生活規範、社會準則,甚至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日後移民的西方民主國家有很大差異,使他們對移居國產生陌生甚至疏離感。

有些人把自己在中國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思維與生活模式,帶到移居的西方國家。很多新移民言語不通、就業困難,迫不得已起早摸黑超時工作。此外,華人把致富置於首位的思想,也導致許多人工作時間過長,缺少家庭生活時光,更無法抽出餘暇顧及增進鄰里關係,關心社區建設與公益活動,對所在國的歷史、文化与政治缺乏興趣,更談不上參與了。

既然陌生的變得更疏遠,不向熟悉的原居地靠攏,又如何定位自己精神的歸屬?正是這一種自我向社會邊緣的游離,使華人移民與主流社會漸行漸遠,這對我們自身的生活並無任何好處,更會壓縮華人的生存發展空間。

歸屬感是一種十分寶貴的無形資本,從大處講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從小處講是居民對社區的認同。當我們視移居地為家,才能積極與自己四周的人群建立良好關係,才能主動了解本地歷史、文化與民俗,尊重並自覺恪守社會規範,珍惜這裡的一草一木,熱愛這裡的綠水青山,關心這裡的時事政治。只有把自己視為這裡的主人而非過客,才會有真正的歸屬感。

從基督徒的角度而言,我們真正的歸宿是永遠與創造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上帝)同在;而在所居之地的生活,都是以榮神益人為基本原則,既是這樣,我們必須投入所處的社會,並為他人謀福祉。

基督徒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參《聖經‧希伯來書》十一章13-16節),然而《聖經》也教訓我們:「你們或喫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