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月报编辑部 于 2014年11月22日
类别: 澳洲

澳紐風情: 歷史小鎮巴瑟斯特

提起巴瑟斯特(Bathurst) 小鎮, 大多數人會想到該城帕拉諾馬山(Mount Panorama) 的賽車比賽。每年10 月,成千上萬的澳洲人去到那裡,看賽車手們一較高下。巴瑟斯特歷史悠久,已有二百多年, 有「澳洲最古老的內陸市」的美名。

定居美地

歐裔在新南威爾斯定居的最初30 年,因無法跨越藍山,所以一直未有機會認識藍山的西面,就是今天的巴瑟斯特一帶。直到1813 年, Blaxland 等人克服重重阻礙,跨過藍山後,該處的探索便告開始。

第一個看見巴瑟斯特的,是當時政府的副測量師George Evans。他如此形容:我從未見過比這更美的田野。因這句話,總督麥格理立刻下令,要建築一條可通越藍山之路。

事成之後,麥格理更親自出馬,要在內陸一帶尋找可安家落戶的地方。他找到現今巴瑟斯特附近Kelso 的位置,就在Macquarie River 的東面,極適合開荒定居。同年5 月7 日,他將英聯邦的國旗插在該處,並以英國當時的國務卿Bathurst 伯爵的名字,為新鎮命名。

在1818 年,麥格理總督給十名男士,每人50 英畝地,作居住和耕種用途,他們就是巴瑟斯特最早的開荒者。除了為悉尼提供食糧之外,巴瑟斯特更成為早期探索內陸者的基地,1810 年代的John Oxley、1830 年代的Thomas Mitchell,都曾經從巴瑟斯特出發,開始他們的探險。

掘金地

19 世紀中期,巴瑟斯特發展緩慢,人口不到四千;數年的旱災,加上農產品經濟衰退,令不少定居者變賣田產還債,另一些家庭則遠渡美國加州,去碰碰掘金的運氣。可是他們不知道,只要多忍幾年,便有發達的機會。

原來, 在1851 年的2 月, 一位名叫Edward Hargraves 的人和他的同伴,在距巴瑟斯特35 公里外的俄斐(Ophir,聖經亦有記載)發現金塊。這個消息傳出後,該處的居民簡直為之發狂。一時之間,遠近的人(包括華人)前來尋金,令這本來沉睡的市鎮,再度復甦起來;輝煌的建築物,如雨後春筍,出現於巴瑟斯特市內。巴瑟斯特再一次成為遠足冒險的基地。喜愛考古的人士,不妨駕車到Ophir,看看當初掘金的情況。

當然,尋金熱的歲月有限,後來也更多人湧到維多利亞掘金,但巴瑟斯特卻沒有變為死城,靠著農產品、旅遊業和其他工業,仍能成為大分水嶺(Great Dividing Range) 以西的主要城市。

現今,巴瑟斯特保留了不少佐治和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建築物,它也是主教所在的城市,其中聖公會的諸聖大教堂(All Saints Anglican Cathedral)、天主教的聖米迦勒和聖約翰大教堂(St. Michael and St. John’s Cathedral),都設有大主教的座位。在城的南部,用紅磚所建成的St Stanislaus College,是澳洲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寄宿學校。

從悉尼駕車去巴瑟斯特,只要三個多鐘便可到達,所以沒有理由不去瀏覽一番。因為人生實在需要冒點險,去到從未踏足之處,去做從未做過的有意義的事情。

其他澳紐風情文章

歷史小鎮巴瑟斯特
澳洲最早的華人教會

2014年11月內容

專題社區迴響天倫樂親子樂生命線智慧之窗佳美腳蹤教會消息藍山集澳紐風情健康寶鑒美味人生繽紛世界小說精華國際時事生活資訊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