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在四月終於正式開打,這讓全球市場都繃緊神經。
現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年代,關稅這個詞語,相信大家已經聽到厭惡。它不只是影響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還直接影響我們日常的消費選擇。像汽車這種大宗商品,更是首當其衝。其實不管你選擇買日、歐、韓,甚至美國品牌的車,都無法完全逃避關稅的影響。
舉個例子,一輛在歐洲售價3萬美元的車,進口到一個收25%關稅的國家,價格馬上飆到3萬7千多,再加上一些本地稅項,總價可能逼近4萬美元。這直接改變了消費者的選擇。在高關稅的地區,很多人會轉向買國產車,或者至少是「在地組裝」的車。不過,就算你買的是美國品牌,那些車的組裝地點很多是在墨西哥或加拿大,零件更是全球拼裝的,要找到一輛100%美國製造的車,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關稅真的只有壞處嗎?其實也不盡然。過去很多國家就是靠着高關稅,保護本地產業。比如韓國在1970到90年代,用這種方式扶植了現代、起亞等品牌的發展;美國在80年代,也因為關稅壓力,促使豐田、本田、日產創立了Lexus、Acura和Infiniti等豪華品牌。這些競爭壓力,反過來也逼得美國車廠在90年代開始,注重設計與性能,推出不少經典熱賣車款。
長期來看,適度的保護政策可以為本地產業贏得成長空間,但若一味依賴關稅保護,企業就容易缺乏競爭動力。沒有壓力,就沒有改進的動力,消費者也可能因此被迫接受品質平平、選擇有限的產品。市場發展會停滯不前,甚至讓國家在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中落後。因此,關稅政策不能只靠「高牆保護」,還需要配合創新研發、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等長期策略。
消費者在這場關稅風波中,其實也有不少無奈。一方面想支持本地產業,一方面又想買到性價比高、品質優良的國際品牌,這中間的拉扯讓購車決策變得更複雜。再加上現在電動車崛起,很多新科技其實都來自海外廠商,如果因為關稅限制而無法引進最新技術,長遠來看,整體交通能源轉型也會受到影響。
《聖經》教導我們,要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也要尊重政府的設立。《羅馬書》十三章6-7節說得很清楚:「你們納稅,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這事。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稅的給他納稅,當得糧的給他上糧。」對基督徒而言,納稅不只是法律義務,更是一種對神設立秩序的順服。透過守法納稅,我們展現的是一種誠信與公義的生活態度。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對政府的每一項政策都要無條件支持。如果政策有明顯的不公或造成人民不必要的負擔,我們也可以用合法、和平的方式表達意見,推動改善。最後,希望政府在制定關稅政策時,能以全民的福祉為優先考量,而不是把關稅當成貿易戰或政治角力的工具。同時,我們每一個人也能在這些政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僅作出明智的消費選擇,也活出誠實、公義與順服的信仰實踐。
中美關稅戰中談談車|李想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