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窗: (科學與信仰)「白馬非馬」,可乎?

2014年11月
文/黃小石

自相矛盾

並非所有難解的話都是悖論,真正成立的悖論並不是那麼多。以大大有名的成語「自相矛盾」為例。這是在戰國時期《韓非子. 難勢篇》:「楚國有一個賣矛與盾的人自我吹噓,說他的盾極為堅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刺穿,但隔一下子又讚美他的矛說:『我的矛極為鋒利,沒有它刺不穿的的東西。』有人回答他說:『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那將怎麼樣呢?』那人便不能回答了。」這人的問題也是出於「自我參照」。他的矛可以刺穿所有別人的盾,他的盾也可以擋住所有他人的矛,只有在「自相」裡面才有了問題。他若是處在一個「相容」的宇宙裡(就是一個合理的宇宙),就不可能同時有製造這種矛和這種盾的材料存在,這種可以「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世界。正如一個「總是說謊」的人不會知道他總是說謊的,他要是知道他總是說謊,他便不再是一個總是說謊的人了(與前提不合)。

一位全能的上帝能不能創造一塊祂自己也舉不起來的石頭?全能的上帝可以舉起多重的石頭,祂也可以創造一塊無限重的石頭, 所以創造一塊祂自己舉不動的石頭是與祂是「全能」的意思是不相容的(不合邏輯的),就像全能的上帝不能畫一個4邊的三角形一般,不是祂不全能, 而是因為4邊的三角形根本不存在。所以楚國那位賣矛及盾的商人也不必太慚愧,因為他要賣的那種矛與盾, 就是連上帝也造不出來。

難題非悖論

比方:「壓寶問題」。有個販子擺下三個倒放的杯子,其中有一個杯子下面藏著十塊錢,你可以任意選其中的一個杯子,若是選中下面有錢的杯子,那錢就是你的,若是不然,你就得付販子四塊錢。當你選定之後,販子在揭曉答案之前,翻開一個你沒有選的杯子,顯示下面沒有錢(販子知道其實哪個杯子下有錢)。這時候他給你再選一次的機會(似乎他知道你選對了,勸你改變主意),你該不該再選?粗看起來每個杯子下面有錢的機會是三分之一,你換不換都是一樣的。心理戰術不提,純粹從或然率的觀點,其實你應當要換的:你原來的選擇中獎的機會是三分之一,而你若現在改選另一個杯子的話,你中獎的機會是二分之一。這是因為販子知道在哪個杯子下有錢,所以他不是隨意顯示另外一個杯子,而是顯示那沒有獎的杯子,故此剩下的杯子中獎率是二分之一而非三分之一。這個「悖論」甚至可以難倒一些不小心的數學家。這種問題不算是真的「悖論」,因為它是有清楚的答案的。

龜兔賽跑

這類與數學有關的悖論(卻不是真的悖論)還很多。許多是與「無限」或「極限」的觀念有關的。又比方:「芝諾悖論」。這又是個龜兔賽跑的故事:當兔子趕到烏龜所在的位置,烏龜已經爬到前面的新位置了,當兔子趕到那新的位置,烏龜又已經往前去了。所以每次兔子追上去,烏龜總是在兔子前面一點,所以兔子無論跑得多快,總不能趕上這烏龜。其實這只說明兔子在某個時間 (或到某個地方)之前趕不上烏龜,並不是永遠趕不上牠。這解釋不見得回答了芝諾的「無窮步驟」的問題:雖然需要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所需要經過的步驟卻是無限的,那麼兔子怎麼能完成無窮的步驟呢?這與《莊子》裡惠施所說的:「一尺之捶(木杖),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像惠施這類好辯的人多自以為聰明,但是莊子說得好:「桓團 、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聖經》也說這些人「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分爭、毀謗、妄疑」 。

上帝與苦難

羅素還有一個悖論,那就是:「為什麼一位全能、全善、慈愛的上帝允許人間有邪惡、有苦難?」這是羅素在他有名《我為甚麼不是一個基督徒?》的小冊所提出來的問題之一,不過這個悖論不是他最先提的。苦難的問題是個十分古老的問題。在西元前四百年左右,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就已經提出這問題了: 如果上帝不能阻止邪惡的苦難,祂怎麼可能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不願阻止邪惡的苦難,那祂怎麼可能是全善的?好人為什麼受苦?何以上帝眼睜睜地看祂所愛的人們受苦,要麼愛莫能助或者漠不關心﹖祂唯一的藉口,只有是「祂不存在」了。

這是個多少年來被許多人討論的問題,包括誰是好人、什麼是愛、苦難的本質、罪的來源等等。《約伯記》是《聖經》中的最早的篇幅之一,所討論的就是好人受苦的問題。撒旦控告約伯之所以是位敬虔的好人,是出於自私的動機:「約伯敬畏上帝,豈是無故呢?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麼﹖他手所作的、都蒙你賜福,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他必當面棄掉你(棄掉是咒詛的意思)。」然而當上帝真的把約伯一切的財富甚至兒女都取去時,約伯不但沒有咒詛上帝,反而稱頌上帝,因為他了解他一切的好處本來就不是他的,而是上帝賜與的,上帝取去的多是因為上帝先給得多。

有人說這樣為上帝解釋是「神義論」的方法,不見得是這事情的真相。然而上帝怎麽想,祂為甚麼這麼作,只能由祂自己說明。上帝雖然沒有直接向約伯解釋,但是約伯似乎得到了答案,他對上帝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讀者也許還有疑問,但是當事人已經沒有問題了。至於這「上帝與苦難」的悖論,我們只能引用上帝自己的話:「婦人焉能忘記他喫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又說:「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這是憐恤你的耶和華說的。」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麼環境,神都是愛。

其他智慧之窗文章

(科學與信仰)「白馬非馬」,可乎?
(阿非與阿基) 讓心先來痛一痛

2014年11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天倫樂生命線智慧之窗親子樂兒童天地免費活動消息健康寶庫世界遊蹤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