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從西方文學中探索人生

2014年9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周簡艷珍、賴子通、陳惠芳、鄧玉蘭、陳雅文、黃鳳儀、徐秀珊、趙秀華

1409_3b文學是人生真實的寫照。前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余達心,是一位熱愛文學而同時對生命有無比執著的人。當他徜徉二十世紀西方文藝中時,發現了一個廣茫的荒漠──焦慮、恐懼、孤單、生的荒謬及隔絕。在他的著作《荒漠行》中,剖示了文學家對人生不同的處境、存在的困惑與掙扎,讓他看到現代人對人生、生命的追尋和失落,而迫使我們對人類存在和生命作深入的反思。

笛卡兒在《沉思錄》說:「我可以懷疑一切事物的可靠性,但有一事我不能懷疑的,就是……『我』。」因此「我」成為量度事物可靠性的尺度。這發現使人開始用他們的「理性」去批判神,批判神對人啟示的可靠性。康德及啟蒙哲學家以他們的見識為真理的依歸,並以此去確定自己就是神。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此說》裡宣佈了人登其寶座成為自己的「神」,而他們以往所敬拜信奉的神已經死了!

陀斯代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弟兄們》,也寫盡了宗教經歷的矛盾:人要否定神,卻又深深的需要神,並預感否定神之後的一切後果──這些在〔否定神〕的篇章內有詳細的描述。

在《卡》中,人性的黑暗面及善與惡的交織,活現在每一個人物中。人一方面可以為愛自己的人捨己,而另一方面卻又比豺狼猛虎更兇暴;可以有向上的渴求,也同樣有自甘墮落的慾望。余認為向現代人揭露人罪性最有力的是威廉‧戈爾丁的《蒼蠅王》,當中認為人罪惡的根源不在社會的環境,乃在於人內心的深處。湯馬士‧吳爾甫更擔心人的罪性會引導人類到自我毀滅。卡夫卡在《語錄》中對現代人夢幻的破滅嘆息:「我們看到目標,卻找不到去路……有時我覺得自己比任何人更瞭解人類的墮落……我們發現自己罪孽深重……」卡繆的《墮落》和艾略特的《家庭團聚》都把罪疚寫得淋漓盡緻。

五十年代的「荒謬劇」,劇作家為激發現代人深省,指向現代人在追尋與幻滅間徘徊,那種恐懼、焦慮與孤寂,叫人從各類的逃避中走出來,面對悲涼的事實。余解釋說,現代人走入這樣的困境,乃因「人否定神之後所必然面對的後果」。人否定了神,必然地便否定一切永恆的價值,因此,他也必然地否定神賦予人永恆的價值。卡繆的《異鄉人》很悲涼地體會人生在世的那種「無根」和「無所依歸」。在〔無盡的追尋與超越〕裡,提及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和《戰地春夢》的男女主角,都是從不斷的掙扎中去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卡繆的短劇《卡里古拉》描述人們快活度日,是因為生活在自欺的虛妄中,看見死亡的事實卻假意看不到。

在〔隔絕〕的篇章內,提及現代人處於隔絕的光景,主因是人首先與自己隔離,築起籬笆將「真我」圍起來。紀德的《偽造者》與沙特的短劇《無出路》,正是描繪這種情況。而貞納的劇作《露台》更表達出不少現代人的自我身份,是依附別人所扮演的角色,而隔絕的根源是他沒有「扮演」本來的自己。余達心寫著:人不肯作為自己,其實就在他拒絕神那一刻開始……亞當與夏娃吃那禁果時,不單是抗拒神,同時也是抗拒他們自己……人不甘做自己。抗拒神,人便在罪的情況下,罪使人經歷隔絕。而法國李亞當的《做人的慾望》,卻是他尋找自我的第一步。

接近書末,余達心的〔敢於做「人」〕寫出,人若從聖經的角度探本溯源地追究宇宙和人類的本質,就能瞭解到被造物向神宣告獨立時,被造物「虛無」的本相便會表露無遺。要解脫「虛無」的威脅,人必須尋回神原本賦予人的本質。余已尋到生命的主宰,故此能寫出這個篇章,你又如何?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沒有電視只有書
論讀書
閱讀報刊的秘訣:(訪問資深傳媒人、《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先生)
從西方文學中探索人生
讀書有妙法SQ3R
《聖經》有何吸引力

2014年9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 營商有道 • 天倫樂 • 生命線 • 智慧之窗 •  親子樂 • 兒童天地 • 免費活動消息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