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邪惡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惡的人。所羅門的通透實在是讓人震撼,他的話從來都是直指靈魂,讓人無法逃避無處躲藏。
因為對於生死這個終極問題,無論是誰都沒有辦法脫離,甚至無論用多麼超級的方法也都不可能逃避。
無論是被「仙丹」毒死的秦始皇,還是將自己製成木乃伊等著復活的法老們,都在衰老和死亡面前一聲嘆息。但人類從古至今對於「長生不死」的追尋卻從來都沒有停歇過,而且每個時代最優秀的人都對此樂此不疲…
01長生不死
最近,一部紀錄片《長生不死:矽谷的富豪逆齡人生》引發了熱議,44歲的布萊恩·約翰遜妄圖在人類科技的頂峰上嘗試「永生」。
他用早年靠數位支付技術套現四億美金,建構了一個"逆齡堡壘",組建了一個超級團隊開發名為"藍圖計劃"的「永生」試驗。
這個計畫像是精密的手術刀,將他的身體分解為78個待優化器官,並針對每個器官進行專門的監控和維護。以200台監測設備記錄每根血管的脈動,AI系統精準調配1977卡路裡的素食餐譜。
於是從清晨4:30的光療喚醒到深夜的勃起監測儀,人類最頂級的科技力量,正倔強地試圖重建生命的每個維度。於是當普通人還在為房貸焦慮時,這位支付領域的先驅者已將自己活成了行走的實驗室:每週三次高強度運動、日服百餘種藥物、每月拍攝33537張腸道照片的瘋狂實驗,讓他的生理年齡倒退回18歲的肺活量狀態。
這種對老化的全面宣戰,讓人想起中世紀煉金術士的永生爐,只不過坩堝換成了核磁共振儀,魔法書變成了《自然》期刊的論文資料庫。但隱藏在資料面板完美的畫皮背後的,卻是人性溫度持續不斷的流失。
紀錄片中布萊恩展示28歲肌膚的電子顯微鏡圖像時的驕傲,讓觀眾從在他機械化的笑容裡讀出了存在的荒誕。就像古希臘神話中永受推石之苦的西西弗斯,矽谷新貴們將生命異化為可量化的KPI,在演算法囚籠裡重複著沒有終點的健康馬拉松。
02人性代價
自然,這個永生實驗所顯露出來的,不僅是極端自律下的人性代價,更是對於健康和生命重新的理解和定義。
在紀錄片《長生不死》的鏡頭中,布萊恩的生活像被設定好的生物程式:
67分鐘涵蓋25種動作的晨練,特製耳機保養聽覺,電磁波刺激腹部器官。
他的身體已經被偏執的變成了精密調試的儀器,失去的不僅是人性的自由意志,更恐怖的是被抽走了靈魂。
這一點在整部紀錄片中常常出現,例如當他在鏡頭前平靜說出"今天是雷帕梅素日"時。
所有觀眾看到的應該都不是醫學突破後的興奮,而是生命靈性在實驗室器皿中逐漸蒸發之後的恐懼。
自然就因為這個實驗室的存在,以及展示出來的試驗過程和結果,引發了無數觀眾的深思。
布萊恩為了維持"完美機體",必須全天24小時被儀器監控,他所有的「個人」時間,都被嚴格的控制和管理。
因此他完全失去了家庭生活,婚姻只是成為一個裝飾,與孩子們的關係更是冷到冰點。
這位科技富豪拋棄婚姻家庭的行為,就像財主積攢財富為了身體的滿足,卻因為拋棄了生命的呼吸而讓靈魂極度貧窮。他像浪子離家般拋棄家庭追求長生,卻在基因編輯儀器中照見自己的虛空。
那些冰冷的健康數據,機器人一樣的平靜安穩,卻像無花果樹的葉子一樣,根本就遮蓋不住靈魂的羞恥。
03永恆的追問
有趣的是紀錄片的立意並不是塑造一個健康的機器人,而是在逐漸失去人性的悲哀中,日光之上投下來的恩典。
全片最動人的轉折,是布萊恩18歲的兒子塔爾馬奇從高中畢業到上大學,之間有五個月的間隙。
這150天對於父子兩人都無比珍貴,同時也讓觀眾從感情上認同了布萊恩的追求。他精心構築的科技堡壘,在這個時候開始滲入人性的溫度,開始慢慢瓦解冰冷的健康與執念。150天的朝夕相處中,那些監測生命徵象的感測器,第一次記錄了擁抱的力度與笑聲的頻率。
在與十八歲的兒子塔爾馬奇和解後,布萊恩又和他72歲的老父親理查重歸於好。
理查德不是一個好父親,吸毒、鬼混,很早就離婚、被捕入獄,給布萊恩整個人生都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但當老理查德發現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前時,衰弱和親情讓他柔軟下來,開始向布萊恩求助。
而最後的療法成了2023年轟動一時的新聞:布萊恩祖孫三代決定一起來一次大換血,兩位兒子分別把自己的血漿捐獻給父親。
當祖孫三代的血液在離心機裡交融,科技荒誕的表像下湧動著重生的暗流。72歲的老理查德在治療中找回的不僅是體力,更是作為父親的責任覺醒;而塔爾馬奇透過參與實驗,完成了對原生家庭創傷的超越。這種血脈相連的治癒力量,遠比實驗室裡的小白鼠身上的數據更具啟示。
他在科技迷途的盡頭突然發現:醫療艙裡再年輕的軀體,也比不上夕陽下三代人並肩散步時,投射在地面的悠長影子長。
04終極啟示
在矽谷菁英爭相投資抗衰研究的時候,在換血療法成為富豪圈新時尚的當下,這個扭曲的世界讓我們更需要思考:
對抗死亡的本質,是否源自於對生命意義的誤讀?還是人們對於永生揮之不去的盼望?
所羅門也說:“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
人與動物的差別就在於此,也是進化論謬誤的最好否定:「永生」的觀念根深蒂固地證明心靈的存在遠超物質的存在。
「永恆」,表達了對超越時間的渴望;「不朽」,則表達了對超越生命的追求。這是人的終極盼望,也是人無法迴避的內在需求。
但千千萬萬的布萊恩從自殺邊緣到永生執念的轉變,曝露出的就是後工業時代人類共同的精神困境:
因為離棄了活水的泉源,為自己四處挖掘漏水的池子,導致人類只能用科技延長肉體存在,卻放任心靈在數據中流失。
這位科技信徒用演算法編織的永生藍圖,其實就是建造巴別塔的人類,企圖透過科技通天卻陷入生命異化的困境。
他將身體化為精密儀器般的"殿",卻在追求肉體不朽時,遺失了靈魂的香氣。
這場現代版永生探索,最終指向最古老的智慧:我們如同陶匠手中的泥,上帝不僅要塑造我們的生命,更是要這個器皿完成被造的使命。
真正的生命更新不在於重塑肉體,而是讓永恆者的氣息吹入塵土的軀殼。
當科技菁英在實驗室尋找永生密碼時,田間盛開的百合花早已昭示:生命的豐盛,永遠在耶穌基督——愛與恩典的奧秘裡。
授權轉載自:天路客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