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百加曾工作35年的印度班加羅爾浸會醫院,目前收治了二百多名新冠病人,大量醫護被傳染。利百加在當地創立護理學院,幾百名農村女孩走進宿舍前從未見過床,三年後完全被改變。她不但負責手術,還幫護士和麻醉師擦洗,甚至打掃衛生。她還參與建立90多間教會。
編者按:利百加·安·奈勒(Rebekah Ann Naylor),醫學博士,曾在印班加羅爾浸會醫院(Bangalore Baptist hospital)擔任外科醫生和醫院管理工作;2017年,利百加被美國外科醫生協會授予“2016年度輝瑞(Pfizer)人道主義獎”;2020年,任西南浸信會神學院宣教學教授。
近日,印度新冠疫情激增,醫院床位緊缺,引發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曾在印度工作35年美國醫生利百加·安·奈勒5月2日接受採訪時說:“當你在電視上看到人們痛苦的畫面,人們在醫院外掙扎着呼吸,以及燃燒的屍體時,那種失去生命的悲傷令人窒息。那裡仍然是我的家,我最親密的朋友們都在那裡,我曾經工作的醫院收治了200多名新冠患者,大量工作人員也感染了。他們不得不不斷地把人拒之門外,因為根本沒有地方安置。”
手術中的利百加
當利百加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神就透過家庭環境的影響,播下醫療使命呼召的種子。她的父親羅伯特·奈勒曾是西南浸信會神學院的院長,禾場工人們經常在家裡和神學院呆上幾個星期,講述他們的經歷。六七歲的時候,利百加一讀到美國女外科醫生艾達·斯卡德爾(Ida S. Scudder)醫生的傳記,就被深深觸動,斯卡德爾醫生遠赴印度韋洛爾,在當地建起基督教醫學院和醫院。
13歲時,利百加就領受到上帝對她在醫療使命上的呼召。1964年從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後,她於1968年在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Vanderbil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並去曼谷、香港等地的浸會醫院參觀和實習。
當時,女性成為外科住院醫生的機會很有限,但是她相信上帝的帶領。1973年,她在西南醫學中心和達拉斯帕克蘭醫院完成了外科訓練,成為這兩所醫院首位普通外科住院女醫生。之後她獲得了美國外科委員會的認證,成為美國外科醫生學會的會員。
1973年,利百加被任命為海外使命部( Foreign Mission Board,現為國際使命差會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成員。在為期13周的使命培訓和一個學期的神學院學習後,1974年初,利百加被派往印度,開始在卡納塔克邦首府班加羅爾浸會醫院做外科醫生。
班加羅爾浸會醫院
這所醫院於1973年1月落成,擁有80個床位,每年可接待七千名門診病人和六千名住院病人。利百加回憶自己首次在印度手術的經歷時說:“我的第一個手術是為烏瑪做輸卵管結紮,她是一個有很多孩子的印度女人。她必須在醫院裡待到產後十天,因為印度人認為婦女是不潔淨的,在這期間應該被隔離。”這些年來,她為病人做的手術包括剖腹產、截肢、舌癌切除、腸道切除、乳房切除、闌尾手術等等。
在服事開始的一段日子裡,利百加經常感到沮喪,因為在門診時發現需要手術的病人,預約後卻沒有來手術。然而這些手術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她不得不學習適應拒絕手術和失約的挫折。因為很多人只要及時治療,得到更好的護理,生命就可以得到挽救。
這些挫折幫助利百加更認識到早期預防和治療的必要性。1999年初,她在附近的村莊組織並建立了第一個乳房營。她帶着兩位護士組成的醫療小組,去城市貧民窟和周邊的農村,向婦女傳授乳腺癌知識,為她們做檢查。她使用自己設計的掛圖,教女性如何進行乳房自查及預防乳腺癌。第一次就有350多名病人參加,以至於警察不得不關上大門,免得擁擠的人群妨礙檢查。醫療小組每三個月回訪一次。在社區衛生組織的支持下,這些最初的營地逐漸演變為定期進行的活動。
有一次,護士桑德拉發現重症監護室的一個病人需要緊急手術。利百加從她在醫院的住處跑回手術室。作為在場唯一的手術團隊成員,她親自為病人做術前準備。當手術小組其他成員從家中抵達醫院時,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她以病人的生命為優先,只把自己作為團隊的一員,幫助護士擦洗,幫助麻醉師擦洗,甚至在手術間隙還打掃手術室的衛生。
醫院的護理主任弗洛拉修女講述了她最初在手術室當護士的經歷。每次手術後,利百加都會問護士們從剛剛的手術和病例中學到了甚麼。利百加教她們解剖學,教她們如何在手術室裡協助手術,幫助她們成為高效的外科護士。
利百加在護理學院上課
從1974年到2002年,利百加在班加羅爾浸會醫院工作的二十八年裡,醫院經歷了顯著發展。利百加從最初的臨床外科醫生,最終擔任了醫務主任、行政人員和醫療主管的角色,同時也在缺乏醫生的產科和婦科工作。一段時間後,病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找她接生。每天早上六點半她就開始查房,一直工作到夜裡。
在她的努力下,醫院將床位從80張增加到160張。她於1996建立的護理學院(現在被稱為利百加·奈勒護理學院)一直備受贊譽,她也是這所學院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教授,並於1999年8月見證了第一批學生的畢業。多年來,共有500多名年輕女性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在回顧多年的教學經歷時利百加說:“許多學生來自弱勢的社會階層,尤其那些來自農村的女孩,她們接受的教育與班加羅爾的女孩完全不同。為了入學,她們必須參加英語考試……我敢肯定有些女生在走進宿舍之前從來沒有見過床,更別說睡在床上了。這些年輕的女孩很害羞,但卻是我教過的最積極的學生。她們非常自律,非常努力。三年後,她們完全被改變了,在專業上完全勝任,也很自信。她們花了很多功夫裝備自己,與此同時,她們也很開心。”
每次手術前,利百加都會和病人一起祈禱。周日,利百加還在醫院的祈禱大廳主持醫院的禮拜。她邀請病人們來做禮拜,她也經常在信息分享的時候用聖經裡的話挑戰每一位參加者,讓他們成為更積極的見證人,更完全地委身於基督,並以身作則帶領他人歸向基督。1986年的記錄顯示,該醫院的病人中有152人信主,並成立了七個聖經學習小組。
現為浸會醫院院長的亞歷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醫生在評價利百加時說:“她總是鼓勵下級同事,是她幫助和鼓勵我在醫院裡開設了骨科。今天,它是一個擁有研究生教學項目的科系。她的使命超越了日複一日的治療,她對上帝的信仰是絕對的。儘管她日程繁忙,但她的靈性從未動搖,她知道自己在這裡是為了服侍上帝和彰顯神的愛。她總是抽出時間帶領不同的團體學習聖經,與教職員和病人一起分享,一同禱告。大多數人會因所處的世界而被改變,很少有人能改變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但利百加屬於後者。”
利百加也培養了許多醫學生,其中,約翰·阿南(John Anand)在浸會醫院完成了普通外科住院醫師實習後,在隨後的25年裡在印度南部的教會醫院工作,擔任外科主任和醫務總監。喬伊·托馬斯(Joy Thomas)成為一名出色的婦產科醫生。“我教他基本的普通外科手術,比如治療潰瘍穿孔和闌尾炎。喬伊和妻子一起前往印度奧裡薩邦的叢林,與獅子、老虎、熊以及幾乎嗜食同類的人一起生活。在他們中間建起一所教會醫院,喬伊是唯一的婦產科醫生,必要時還擔任普外科醫生。”
這幅畫描繪耶穌在利百加做手術時就站在她身後
利百加經常用毛氈板做道具,把聖經場景和像紙娃娃一樣的人物放在上面,在醫院的祈禱大廳講聖經故事。斯科特·米德爾頓(Scott Middleton)醫生說:“毛氈板在美國教會中已經停用了幾十年。那些印度人聚精會神地坐着聽利百加醫生說話。毛氈板彌合了語言、文化和宗教背景造成的差距。”利百加有兩種大小不一的毛氈板,在祈禱大廳用的是大的,去農村時就用折叠的小毛氈板。
利百加帶領醫護人員一起查經和禱告。在一次禱告會上,有人提到班加羅爾的五所醫學院裡都沒有基督徒團契。她們堅信自己應該為此禱告。在接下來的一周,這些姐妹報告說,她們在這五所學校的每一間都找到了至少一位基督徒,他們都欣然同意在他們的宿舍裡開始聖經小組的學習。於是,印度福音醫學團契(Evangelical Medical Fellowship of India)在班加羅爾的團契便成立了。這個團契為學生提供了強有力的信仰支持,並鼓勵他們勇敢做見證。
除了擔任外科醫生和教授,從1999年到2009年,她在卡納塔克邦的國際使命差會擔任戰略協調員和教會植堂者。在印度35年的工作中,她幫助建立了90多間教會。
回到美國後,利百加加入了位於達拉斯的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擔任臨床外科副教授近十年,直到2010年退休。退休後的第二年,她幫忙建立了一家免費診所,為沃斯堡附近沒有保險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之後,她開始擔任浸信會全球響應組織(BGR,Baptist Global Response )的全球保健顧問,動員和培訓保健人員,以滿足世界各地的需要。
在一次演講中,利百加提到了她所欽佩的女性慕拉第(Lottie Moon),慕拉第曾在中國服事近40年,熟悉包括中文在內的8種語言。利百加說:“就在慕拉第被國際使命差會任命到中國服事一百年後,我也有幸被該組織任命去印度服事。這些年,世界真的變了。慕拉第去中國要用四個月,我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去世界上任何地方。當我回顧過去三十多年的服事生涯時,我意識到有些事情卻幾乎沒有改變,那就是我們世界的迷失和上帝對迷失者的愛仍然是一樣的,神仍在呼召祂的百姓。”
2011年,班加羅爾浸會醫院成為印度第一家獲得國家認證的教會醫院,醫院在教學、護理、管理、病人關懷等方面獲得多項國家級獎項。在印度對基督信仰的迫害日益增多的情況下,醫院在方法上做了一些調整,但並沒有撤回委身基督的承諾。2019年1月,在醫院成立的周年紀念活動上,院方以利百加的名字命名了護理學院。利百加說:“我將繼續把自己的知識和多年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受呼召的人,讓他們繼續為基督向外傳福音”。
2020年8月20日,西南浸信會神學院任命利百加為傳福音與宣教教授,她也是神學院第一位擔任該職位的女性。國際使命差會主席保羅·奇伍德(Paul Chitwood)說:“在我們的差會,利百加的名字是醫療使命的同義詞,她的倡導是我們今天有更多的醫療專業人員在海外服務的主要原因之一,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
退休後利百加一直心系印度,每年仍會去印度服事兩次。“頻繁訪問使我能與年輕的領導和員工建立友誼。即使同事們都退休了,我仍然與他們保持着密切的聯繫。每次當我到達班加羅爾機場,開始進入城市時,我都覺得自己像是回到了家。”
眼下印度疫情肆虐,作為一名基督徒醫生,利百加直言不諱地說:“這是一個悲劇,但我們需要禱告,上帝會使用這些環境把人帶到祂面前。我們也為政府領袖如何處理危機禱告,為全國的醫護人員和心理輔導員禱告,求主憐憫並結束這一切。最重要的是,祈禱人們能了解希望的真正來源,讓那些悲傷的人認識這位擁有所有安慰的主。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福音和耶穌的名字。”而這,正是她被呼召把一生最寶貴的年華獻給印度這塊土地的原因。
(本文參考了《Missionary Surgeon in Changing Times》一書,以及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Baptist Press、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Dallas News等網絡資源,一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