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疫情期間關在家裡,無法去教會,作者開始用Podcast製作了一檔節目“不在教會的日子”,除了回應基督徒被疫情打亂的生活,作者也想呈現出在輔導陪伴弟兄姐妹的過程中,許多人真實的掙扎與信仰的困境。
2022年初,作者在Podcast節目推出“教會常見語錄”的企劃,好奇大家最常在教會裡聽到甚麼話?作者用網絡問卷號召投稿,沒想到當天就收到很多信件,作者跟主持搭檔核桃愕然發現:我們收集到的竟然是“教會傷害大全”,原來教會常見語錄如此怵目驚心!那麼多殘酷的話語、傷心的故事,讓人不敢相信是真的,但又覺得這些話語似曾相識。
可見,這並非單一事件,這份沉重感讓我們在電話中一起禱告,整個晚上慎重地整理材料。最後,我們採用質性分析研究方法,做主題單元分類,嘗試傳達出這個發人深省的現象,用趣味的包裝方式推出了3大系列——“年輕人翻白眼篇”“最高境界屬靈罵人法”“你的白目我的眼淚”。在插科打諢背後,其實談的正是如何說話不要傷人,對甚麼是彼此相愛進行了神學反思。
教會不是充滿了愛?
從某一個層面講,教會是社會的縮影,我們一方面歡喜蒙受恩典,一方面仍深受舊的習性和文化的影響,用習慣的方式彼此對待。在華人文化中有許多美好傳統,如敬重長輩順服受教、追求和諧以避免衝突、努力刻苦以求溫飽。當我們浸泡在文化中,很自然地享受傳統的好處,也容易濫用約定俗成的社會共識,例如:在教會中異議份子總是招人側目;不願意配合服事顧念個人需要者,被認為不合群;年輕人想要革新變化,被解讀為有欠思量……
教會確實像一個大家庭,家庭的特點在於長期相處又熟悉的關係,人們漸漸會摸索出最不費力的互動方式,例如:愛嘮叨的母親,很可能搭配的就是充耳不聞的配偶與孩子。這些習慣的互動模式一開始自然行之有效,但是隨着家庭成員踏入人生不同階段,衝突也相應而生,如權威的父母與叛逆青少年溝通產生的張力。親子之間需要接受變化帶來的不舒適,才能在徹底被消耗殆盡之前,找出新的關係模式,繼續延續情感的親密,不然難以避免家庭關係的破碎與決裂。
如果家人相處之間都那麼難了,我們與教會弟兄姊妹相處,同樣有許多互動的張力,只是往往受傷的人難以啟齒,擔心自己錯怪了牧長同工?擔心自己不夠順服?擔心抱怨是不屬靈?所以那些潛藏的傷害就在關係的暗潮下流動,沒有解開的心結,沒有修複的關係,沒有制止的言語傷害,讓有些人留在教會,卻關起心門小心應對,不留下任何把柄遭人詬病。有些人則帶着傷口默默離開,不敢再輕易踏入教會,也不知道該如何重拾信仰。
如果我們要真實地活出信仰,就要接受真實的關係是以愛滋養,需要尊重每一個人獨特性;同時,每個人都願意一起為了關係共同努力。當我們願意側耳傾聽那些受傷的心靈,了解他們經歷過甚麼樣的故事,就有機會從他們的故事裡找到“珍珠”,找到教會如何落實彼此相愛的方式。
讓年輕人受傷的話語
在整理這些“教會常見語錄”時,我先注意到的是18-25歲的年輕人,最常聽見的話語就是命令與要求,例如:“你要懂得感恩”“要順服權柄”“年輕人就是要起來服事”,等等;並且當發生以下兩大類狀況時,年輕人毫無意外地就會被指責:
第一類是“違背教會教導”。有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故事,來自一位已經離開教會的年輕人。他說小時候教會規定不准玩電動遊戲,認為遊戲是撒旦的詭計。忍不住犯規的他,被沒收了電動玩具。幾個大人圍着他訓話,並在他面前用鐵錘將電動玩具敲壞。可以想像,那樣的場景給孩子造成何等的驚嚇與壓力,甚至產生童年創傷。如今他回想起來仍然覺得很荒謬,導致他後來離開教會。
第二種是“沒做到教會期待”。最常發生的是當年輕人分身乏術,出現健康或課業危機,必須婉拒過重的服事時,就會聽到類似這種說教:“我們應該捨己跟隨主”“時間是安排出來的”,或是酸言酸語“都有時間約會,怎麼沒空來服事?”“你時間那麼多,為甚麼不探訪?”讓他們感覺不服事,就會對不起教會。因而即使強迫自己服事到身心出狀況,也不敢再開口求助。
這些話語傷人之處並不在字面解讀,而是背後隱含的評價,指責年輕人不夠為主擺上、不能承擔責任、不夠屬靈;但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感受到的是教會更關心“事工”缺人的壓力,而不是真正對同工生命的關心。
遠不止於情感上的受傷
當我細思這些話語背後的傷害,其實問題帶來的深遠影響,遠不止情感上的受傷。
在剛成年的時候,重大任務是發展自我認同、活出夢想,年輕人借此決定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如何運用生命,這會成為進入成年世界的第一個框架。因此,夢想是具有盼望的想像力,幫助人們在這個刺激不斷的世界裡,找到自我定位並活出生命的熱情,用信仰的語言來說——夢想就是呼召!
所以,當年輕人在服事中操練時,他一邊發展對自我能力的認識,一邊也會苦惱於實踐的種種困難,這正是他摸索呼召之路必經的挑戰。當教會長輩想要培育下一世代為主發光的信徒,需要賦予年輕人權責,相信他們的可塑性,也與他同行生命中的難處,這才是對門徒生命的塑造!
很可惜的是大多數成年人,接受的都是權威責備型的教育,以至於當年輕人表達自身困難時,個別長輩們很自然會站在年輕人的對立面,想用施壓與說教來激勵年輕人成長,效果卻適得其反,也造成許多誤解和傷害。讓年輕人感到自己被當作工具人使用,不被允許有負面情緒。這種打壓傳遞出的訊息,讓人以為唯有他做到教會想要的樣子,像一個乖孩子,才能被眾人肯定。
處於成年初期的他們,內心強烈渴望獨立,然而在這種壓力下,最容易出現的心態就是反抗體制,離開教會就成為一個選項,讓他能掙脫被否定的痛苦感,遠離受挫的環境。
所以,當我們看見年輕人“脫軌”的行為,不探問原因就定罪,特別容易對其造成靈性的傷害,讓他們對教會失望,甚至遠離上帝。
以屬靈包裝的責備
當我綜覽25-45歲網友的投稿,發現還有一個令他們受傷的問題,問題是以屬靈包裝的責備。這種話語猶如一種殺人於無形的“冷兵器”,等你回過神兒,聽懂對方的言外之意,已經錯過反擊的時間,往往造成內傷淤積。例如:“沒遇到對象是因為你沒預備好”“事情沒成就是你禱告不夠”“委身要大於情緒”“長輩說的話都是為你好”,等等。
類似如此的公式邏輯,不外乎你會遇到困難,是因為你信心不夠、努力不夠,這種蘊含指責的“屬靈勸慰”,其實終止了對話,並不在乎對方的掙扎和痛苦,幾乎等同於在人的傷口上撒鹽。以至於信徒心中有一股憤怒,他們看見教會說愛,卻對人真正的問題視而不見,這種表裡不一,讓人感到虛假與心寒。於是,他們漸漸地學會在教會裡表現得宜,避免遭人口舌,卻也不容易再接受到他人的善意,很難與人有真實的情感連結。
用標準答案否定人性的煎熬
我們應該都有這種經歷:當自己講出煩惱,別人馬上給出一個你早就知道的建議或提醒,甚至當我們聽到有人遇上煩惱,標準答案也會在第一時間就衝口而出!所以在教會常常會聽見“上帝有他的美意”“你要交託給主”“凡事禱告、凡事謝恩”“苦難是化妝的祝福”……這些表面安慰的話語,卻往往使正在受苦的人,感覺只得到了空洞的安慰,沒有實質的幫助。當對方口頭說要關心你,卻沒有真要花時間聽你長談,或是付代價幫你度過難關,這些關懷就像是標準答案,聽在耳中既像是風涼話,也像是想結束話題的暗示,你只好禮貌性地住口不言。
在華人文化裡,我們習慣用羞辱、責備來“忠告”孩子不要犯錯,因此當人努力到極限,卻還是做不好的時候,早已不斷責備自己,或許當他好不容易開口求助與婉拒服事時,這樣一句“你再回去禱告看看”,話語雖是輕輕落下,在當事人耳中卻是沉重的打擊,也沒有勇氣再當面為自己申辯,即使身處教會,卻感到無比孤單,求助無門。
愛是經驗性的,不是嘴巴說的
《編織靈魂的話語》一書的作者克萊布曾說過:“每一次的談話,不是激發就是消滅我們對神的渴慕……”我們都知道把話說得好,會像金蘋果落在銀網子裡(參《箴言》25:11),使人生命得益處;那麼基督徒之間的交談,如何能無誤地彰顯上帝的能力,使我們的心靈活絡起來,在恩典中充滿溫度,能激勵人的生命親近天父呢?
讓我們回想自己低潮時刻,是否有時候難以說清楚自己正在面對甚麼,內心又有甚麼感受?我們心中煩亂時,難免容易過度敏感、思考有盲點,此時很需要有人能給我們一個安全的空間,陪我們一起整理自己內心的失序。當別人缺乏同理心,貿然給了信仰標準答案時,其實我們生氣與委屈背後,藏着的是滿滿的失望,因為我們如此渴望能有人理解、能有人願意好好關心自己,沒想到卻得到質疑與否定,此時難免會遷怒那些好心卻辦壞事的弟兄姐妹。
今天我們若有機會陪伴在困境中的朋友,將心比心,我們不需要用道理“說服”對方接受上帝愛Ta,我們要先愛Ta,先和悲傷中的Ta同在、共情,讓對方直接感受到上帝正透過我們向自己表達不離不棄的愛。
或許我們從沒有想過這些習慣用語被不適當運用,好意會變成傷人的語言,但是透過這些弟兄姐妹勇敢地分享,讓我們能多一分理解他們受傷的感覺,這也就代表我們有機會學習如何去愛,練習在話語蹦出口前,先忍一忍,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參《雅各書》1:19),為了愛鄰舍而勒住口舌,並求聖靈幫助我們傳達出對他者真誠的關懷,落實愛的實踐。
結語
其實,我們與人之間的談話重點,始終不是在解決對方的困難、安慰對方的心情,而是透過耐心傾聽與陪伴,在對話中跟對方的心連結,成為Ta心靈上的“拐杖”,使其能繼續發展跟上帝的關係。
當我們願意成為軟弱者生活上的支撐,聽Ta多說一點的同時,也就提供了真實的幫助,這會比“我會為你禱告”,傳遞出更真實的愛。
作者:神學少女,轉載自“有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