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
  0 條回復
  822 次閱讀
基本信息
詳細內容

《三輛牛車的背後》

作者 : 蘇傅麗秀

已經有一年多了,我們六個兄弟姊妹每兩個禮拜在Line上見面交談,分享近況,這是疫情帶給我們的收穫。六個兄弟姊妹都健在,大哥92歲,我是最小的73歲,年齡加起來將近500歲,第一次見面,四哥說:「感謝上帝,今天我們沒有一個是躺在床上講話的。」真是蒙恩的家族!

從疫情談到國際局勢、美國大選、台海兩岸、社會現況……有時意見不同,一時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想到這裡,接納、尊重的心就油然而起。這種情誼不僅是因為同一個血緣,也是因為有共同的信仰。

幾次談到過去的點點滴滴,從鄉下到城市、從兒童到成年、結婚……有人提出,有人回應,很多的回憶,好像在收集生命典藏品,準備建立「回憶博物館」。前幾天談到我們從台灣南部鄉下搬到台南市,三哥說我們六個孩子跟著爸媽,從阿蓮到大湖搭火車,當時我不到兩歲,全程媽媽揹著我,因為火車擠很多人,她被擠在車廂門的台階上,想起來十分危險,還好沒有摔下來。

我們的家當是由三輛牛車運來的,老牛拉車,我很好奇到底要走多久?三哥被安排站在家門口等候牛車運到。他說:「那天載家當的牛車停在家門口時,我感覺很不好意思……」因為當時多半的人搬家都使用電動拖拉車了,而我們還用牛車搬運,可見我們有多貧困?!

當時爸爸的兄弟姊妹們都還在鄉下,而我爸爸並沒有比他們聰明、有錢、有遠光,至今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動機促使他要離開成長的家鄉——阿蓮。大家回想,還好有那次的搬遷,否則不知道我們現在在哪裡?我們都覺得那次搬遷是爸爸一生中做最對的事——住在台南,不僅教育資源豐富,甚至連信仰資源也豐富多了。從小,我就注意到家裡有一本廈門音字典,最近我才知道原來是一位長老會信徒鄰居鼓勵媽媽買的,爸爸受教育不多,媽媽更是隻字不識,但信主之後,有人教她羅馬拼音讀《聖經》,藉著研讀這本書,使她成為一個有智慧的女人。

從我兩歲(1950年左右)搬到台南到16歲(1963年),算算我們家一共搬了七次家。通常不是人家要回房子,就是要漲房租,平均每個住處不到兩年,我從來沒有注意到停留時間那麼短!四哥還提到當時住家很簡陋,不是下雨會漏水,就是因為沒有天花板,常有壁虎從樑木上掉下來,偶而床上會有壁虎屎,還有小老鼠「開運動會」呢!看來當時我們雖小,但還蠻勇敢的。直到二哥申請到教職員宿舍,我們住的問題才算安定下來。我不知道一家人是怎麼住在一棟兩房一廳的小宿舍?但回想這些,還是滿了感恩,因為不再需要飄泊了!

六、七十年過去了,當我們一起回憶過去的歲月,從求學、工作到成家,六個兄弟姊妹都很不一樣。如今哥哥姊姊大部分都是八、九十歲了,回想那天,爸媽跨了那麼一大步,那三輛牛車停在台南市青年路43號的門口卸貨,開始全家未知的生活,至今仍不知當時父母搬遷的動機,但確信是造物主對我們的計劃與祝福。從回憶到感恩——早期的艱難使我們與上帝、與家人更親近;使我們生命更加謙和、堅韌;也常為上帝、父母、兄弟姊妹及當時與我們擦身而過的恩人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