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百煉精金 • 靈實精神

2015年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賴子通丶杜靈思丶趙秀華丶徐秀珊丶黃鳳儀丶周簡艷珍

1953年3月26日,我從灣仔乘東行電車抵達筲箕灣,再乘舢舨往鯉魚門。爬過了崎嶇不平的山路後,調景嶺的全貌逐漸展露在我眼前。」

司務道(Annie Skau Berntsen) 從老遠的挪威來到香港,被派到調景嶺擔任醫療及傳道工作。那時候,居民的生活困苦,許多患上肺病。司務道於兩年後籌建「靈實肺病療養院」,「靈實」之名取自《聖經》「聖靈所結的果實」。初期的醫療設備簡陋,但卻是許多病人唯一的希望。

荒原上的醫院

初期的靈實在人力、財力匱乏的情況下興建,但奇妙地,當一位傳教士向美國的學生講述調景嶺的情況時,許多孩子都願意捐款,靈實第一筆建築費便是從很多學校籌得的。其後,一點一滴的捐款來自國外的善心人、教會及難民機構,在多次即將米斷糧絕時,又會有及時雨,並且還收到兒童衣服、棉被、魚肝油等禮物,都是當時急需的物品。1957年開始,港府資助部份病人及醫療器材的費用,並且安排電力供應。

人手短缺是另一問題。靈實初期的服務,主要靠外籍醫生和護士負責,後來亦有本地醫護人員不嫌薪低願意加入。為了分擔病房的工作,司務道把護理知識教授本地員工及年輕力壯的病人,讓他們邊學邊做,直至後期才有正式的護士訓練。此外,有學生及義工在院內幫忙種樹植草,慢慢建立優美的環境。

可惜,一番心血遭受一次颱風的嚴重破壞,有病房倒塌及頂篷被颳走,器材損壞,可幸病人都能及時逃生。災後,靈實的團隊毫不氣餒,努力重建。當這消息在挪威被傳開後,更多人認識靈實並願意捐款,於是,更堅固的病房被建立起來。

孤寂中的溫暖

醫護人員不單治療病人的身體,同時也照顧他們心靈和生活上的需要。有病人經歷了家破人亡,也有染上毒癮或想自殺的,一則新聞或一封家書,都可引發鄉愁或獨自飲泣。醫護的關懷成為病人很大的安慰,他們有時談至深夜,又一起祈禱唱詩歌。曾經有自暴自棄的病人,在接受醫護的捐血救治後,立志重新做人。

有些孩子們因父母患病入院或去世,缺乏照顧而淪為街童。有見及此,司務道再辛勞地籌辦兒童之家,並為失學兒童籌募學費,後來更協助開辦學校,令孩子們有機會接受中小學教育。此外,醫院推行工作治療,讓病友製作小擺設,遠銷至海外。後來更興建康復中心,為病人沉悶寂寥的生活增添樂趣和意義。

司務道在靈實服務30年,直至年老體弱才退休,許多人都稱呼她為「媽媽」,感激她帶來歡樂,令愁苦的病人綻放笑臉。每逢聖誕節,院內都會舉行慶祝及崇拜。春節到了,病人們可享受員工包的餃子,又接到司務道派的紅封包。病人更有機會認識耶穌,有些後來更成為傳道人。靈實的員工常在區內傳福音,為孤苦無助、前路茫茫的居民帶來激勵和盼望。

愛心的傳承

今天,靈實已發展成為一所非牟利的基督教醫療及綜合社會服務機構,服務遍及將軍澳及隣近區域。昔日的荒蕪不再,居民的生活已大有改善。然而,靈實依然秉承優良的傳統,提供身心靈的全人醫治,以基督的愛去關懷有需要的人。樂善好施是香港人一個可愛的優點,每年捐款數以億計,參與的人口比例更排名在世界前列,也許這是出於感恩與憐憫之心吧!港人在過去經歷許多艱難,幸得不少外來人以愛和堅毅不屈的精神相助,靈實醫院便是最好的例子。

p3-2
昔日調景嶺

p3-4
靈實醫院

其他專題文章

(社論) 多元文化 • 建立香江
愛港溫情, 攜手踏平崎嶇路
難民教父 — 嘉道理兄弟
百煉精金 • 靈實精神
濟弱扶貧自東華
百年傘業  情牽人間

2015年2月內容

專題 • 耳聽八方 • 營商有道 • 天倫樂  • 親子樂 兒童天地 •生命線  • 智慧之窗 • 健康寶庫 • 世界遊蹤免費活動消息 • 香港角聲與你 • 勵志影視 • 繽紛世界 • 基督教服務 • 愛心匯點 • 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