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
  0 條回復
  612 次閱讀
基本信息
詳細內容

在工作和生活的日常中,許多人熱衷於喝咖啡,幾乎每天都要喝1~2杯。一方面是因為其特殊咖啡香味,另一方面是其帶來的提神醒腦效果,喝著喝著就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同樣,日常喜歡喝茶的人大多也是喜歡茶葉獨特的香味,並且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等物質對健康有正面作用

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都證實,日常喝茶、喝咖啡對健康確實有許多好處。那麼經常喝茶與經常喝咖啡的人,誰會更年輕呢?誰更有健康優勢?答案出乎意料!

640.jpg

常喝茶與經常喝咖啡的人,誰比較年輕?

2024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容皮膚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喝咖啡的人能夠有效降低臉部皮膚老化的風險

128.jpg

研究納入超過1.6萬名參與者,他們的年齡大部分在45-65歲之間,並收集他們臉部皮膚老化的數據。研究綜合分析了喝茶、喝咖啡、喝酒精飲料、喝含糖飲料這4種飲品的飲用和臉部皮膚老化之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發現,在4種飲料中,只有咖啡能夠有效降低臉部皮膚老化的風險,咖啡攝取可以降低15%的臉部老化機率。其餘3種飲料均未顯示與臉部皮膚老化之間明確的關聯。

換句話說,經常飲用咖啡的人其面部皮膚衰老的風險更低、看起來會更年輕。其實早在2014年,《國際皮膚病學雜誌》上也發表過一項類似研究發現:咖啡的攝入,可以有效保護人類皮膚免受光老化,並減少色素斑沉著。研究人員推測,咖啡美容的原因在於其中所含的綠原酸等多酚物質。

129.jpg

那說了半天到底喝茶好還是喝咖啡好?是不是喝咖啡的好處超過喝茶?並非如此,越來越多研究也發現:既喜歡喝咖啡又喜歡喝茶的人,健康益處才最大!

1. 喝咖啡又喝茶的人,中風與失智症的風險低

2021年,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不論是喝咖啡還是喝茶,都可以降低患癡呆症和中風的風險,而且如果既喝茶又喝咖啡效果更好。

130.jpg

這項研究納入了超過36萬名參與者,他們年齡都在50-74歲之間。分析發現:每天喝2-3杯咖啡或3-5杯茶,或組合飲用4-6杯咖啡和茶的人中風或失智症的發生率最低。 

與不喝咖啡和茶的人相比,每天喝2-3杯咖啡和2-3杯茶的人中風風險降低了32%,失智症風險降低了28%。咖啡和茶的組合有效降低了中風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每天飲用3-6杯咖啡和茶,中風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最低。

研究人員認為,咖啡是咖啡因的主要來源,並且含有酚類物質以及其他具有潛在有益健康作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同樣,茶含有咖啡因、兒茶素多酚和類黃酮,這類物質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如抗氧化壓力、抗發炎、抑制β澱粉樣蛋白聚集和抗凋亡。這兩種飲料的綜合保護作用,可能與降低中風和失智症風險的潛在機制有關。

2. 喝咖啡又喝茶的人,糖尿病的死亡風險低

2020年,日本研究人員發表在《BMJ開放式糖尿病研究與照護》的研究發現,每天既喝綠茶又喝咖啡或許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延長壽命,改善生活。每天喝4杯以上綠茶以及2杯以上咖啡的糖
尿病患者,5年內的死亡風險降低了63%

6410.webp

這項研究納入了4923名糖尿病患者,追蹤中位數時間是5.3年。研究發現:與不喝綠茶和咖啡的人相比,喝綠茶或咖啡的人全因死亡率較低,而兩種飲料都喝的人全因死亡率最低

研究人員表示,這與綠茶中含有酚類化合物、茶胺酸和咖啡因等許多有益的物質有關。其中,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是最常見的茶多酚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和抗突變的特性;另外,咖啡中還含有酚類化合物以及咖啡因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綠原酸透過抗氧化和抗發炎等多種機制對健康產生影響。

6420.webp

健康喝茶喝咖啡,記住3點

看到這裡愛喝茶的人或愛咖啡的人,從此以後不必再爭吵了,「咖啡+茶」強強聯手才是正解。不過想要健康喝茶喝咖啡,記得3點:

1. 茶/咖啡雖好,但適量飲用

儘管茶與咖啡都飲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些疾病的風險,然而要知道,二者都喝的情況下咖啡因的總體攝入量有所增加。所以,建議大家適量飲用。根據以往研究建議,咖啡因每天攝取210-400毫克為宜,所以咖啡每天1-3杯即可。成年人一日飲茶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為宜。

2. 茶/咖啡雖好,盡量上午喝

咖啡因在人體內,需要8-10小時左右才能完全代謝掉,因此建議不要在晚上喝咖啡,會影響睡眠質量,最好在下午三點前飲用。對於睡眠不好的人,更建議在上午喝,避免影響晚上睡眠品質。

3. 茶/咖啡雖好,要注意控製糖

咖啡和茶雖然都飲用效果更好,但要注意這裡的“茶”,不是奶茶、水果茶,而是自己沖泡的茶(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咖啡也建議是盡量少糖的美式黑咖啡或拿鐵咖啡。盡量不要選擇含有大量糖的奶茶、水果茶,以及含有大量糖漿的咖啡。過量的糖攝取反而會導致肥胖等,增加多種慢性疾病風險。

v2-0c63c7aa689509a53faaefa2af08f520_1440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