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 傳媒在通識課中傳遞甚麼價值觀?

2014年3月
文/許承恩

由撤換總編輯事件說起

近日,由於《明報》撤換總編輯,加上商台李慧玲被撤職,同學多番問及關於香港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的種種事情。期間,中學通識老師也有表達對相關事件的關注。以通識老師組織「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為例,老師們曾向《明報》發出公開信件,表達關注,內容大意如下: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發出的公開信(2014年1月15日)節錄:

一直以來,《明報》廣受學界歡迎,就通識教育科而言,亦是其中一份校園師生常接觸到的報章,提供各種議題、觀點,以及通識學習技巧,好讓師生得益。我們明白,對機構而言,人事更替必會發生,只是自《明報》撤換總編輯一事出現後,社會持續廣泛討論,對《明報》公正持平、不偏不倚地報道新聞及評論時事的作風,也有一定期望。

就此,我們以關注信的形式,轉達部份會員教師的關注,與及以下兩個期望:

一、《明報》會繼續以公正持平、不偏不倚的方針報道新聞及評論時事,捍衛言論自由。

二、就近日社會對《明報》撤換總編輯一事的關注,盡快、盡力對公眾作出解釋,以釋除市民大眾的疑慮,獲取市民大眾的信任。

參考上述信件,不難發現,老師們所關注的並非是甚麼人被撤換或甚麼人將上任,而是擔心香港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受到威脅。最終,傳媒只能傳遞有局限的訊息。

傳媒傳遞價值觀

筆者曾在《明報》發表文章(通識教育與明報:1月13日),當中問及:中學《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有這麼的一句:老師會在課堂教授:「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p.14)事實上,作為通識科老師也經常反覆自問這問題。提及「傳媒所傳遞的信息」,老師及學生當然期望傳媒能夠尊重事實、忠於事實。縱然沒有可能將事實的全部呈現,亦會盡一切的可能將事實的大部份不偏不倚地呈現出來。

另外,提及「傳媒所傳遞的價值觀」,對老師及學生而言當然重要。正所謂人有人格,報章亦有「報格」。不同的報章自當有不同的評論風格與習慣,但一種盡力、中肯、持平的評論態度,與及接納不同觀點的胸襟,必然是老師及學生們期望見到的景象。舉例:學生在一天翻閱報章專欄時,所讀的是親政府人士,甚至是高級政府官員所撰寫的文章。另一天,就相同議題,學生會讀到社評、學者、各界人士的支持、反對、質疑、提出建議等的觀點。學生不單會讀到多角度的想法,亦會潛移默化地學習一種尊重不同意見、聆聽不同意見、接納不同意見的胸襟。

由此可見,當再度反思「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這問題時,作為通識老師,自然希望同學能藉著不同的報章,了解香港的多元觀點和不同角度的真相,進而作出判斷,以正面的價值觀看待各種的事件。

要緊是價值教育

說到底,大家常問:傳媒傳遞了甚麼價值觀?所重視的並非傳媒,而是價值觀。所以,不論老師、家長、同學,一方面須緊記,在通識學習中不要「偏讀」、「偏看」、「偏聽」,只讀某份報章,只相信某個傳媒機構的觀點,只接受某一種的看法,以致令自己未能建構一種「價值容量」,了解和尊重不同背景的人士或持分者的觀點。另一方面,對正面價值觀的堅持,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每位通識科老師在課堂中必定會灌輸價值觀念。首先,老師的角色,已有其社會的責任:將健康的價值觀念灌輸予學生。另外,老師個人總有其自我的價值觀,包括宗教、倫理、種族、信念等。即使是一些堅稱要保持中立,拒絕將價值觀念對學生提倡的老師,這種「要讓學生自身選擇」的思維,不論最後會被稱為「自由」或是「解放」,也經已是一種價值觀念了。

參考《課程及評估指引》中的6項課程宗旨及8項學習成果(p.4-5),老師會就三大方向於教學中持守價值觀念:一、建立學生正面的自我概念及品格;二、教導學生欣賞及尊重多元社會;三、教導學生成為負責任公民。

故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老師、同學必須明白,傳媒只是一個重要「媒介」,讓他們能夠拓寬視野、分析議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正如不同世代的基督徒老師都不難發現,縱然社會多變,但大家所持守的信仰價值都沒有改變,且提供方向予我們學懂如何面對外間的變遷。

2014年3月內容

專題耳聽八方營商有道通識教育天倫樂親子樂兒童天地生命線免費活動消息智慧之窗健康寶庫世界遊蹤香港角聲與你勵志影視繽紛世界基督教服務愛心匯點生命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