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員的情緒、行為會互相影響,從自己做起,願意改變是家庭關係好轉的機會 家庭

若有家庭成員精神情緒出現問題,家人擔心,亦帶來不少困擾,影響關係。然而究竟是家庭關係先有問題才出現有病的人?或是有病的人使家庭關係出現問題?哪個是因,哪個是果,有時很難分得清楚。

我的輔導經驗個案裡,發現不少家庭裡不只一位有病,有兩位或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位較為明顯而已。

一位30多歲男士患抑鬱和焦慮情緒病,大學綴學後沒工作,住父母家,大部分時間在自己房間留連上網,日夜顛倒,起居生活混亂;他無意亦無力建立獨立自理的生活,正朝向「繭居族」前進(躲在家裡不讀書、不工作、長期倚賴父母供養的單身成年子女,也被稱為「啃老族」),父母非常心痛。

幾經辛苦,父母勸服他來接受治療。我與他們全家接觸後,發現父親其實也有那成年兒子相似的地方,性格自我倔強,脾氣暴躁、有強迫操控的衝動,與兒子經常有磨擦。在兒子小時候缺乏父母陪伴,特別是父親經常責備和責打兒子,兒子情緒出現問題停學後,父親不理解他有情緒病,用強硬的態度想糾正他,指責他逃避現實,迫他改變。兒子對父親的強硬手段反感,憤怒反抗,更曾經彼此大打出手,如此負面的關係使兒子築起更高更厚的「圍牆」躲在裡面,不肯出來。我幫助那父親了解自己的性格及態度,其實阻礙了兒子復元的機會,不單兒子需要改變,其實父親也要改變,在兒子的康復路上可以扮演一個正面、關鍵性的角色。於是父親努力改變自己對兒子的態度及方式,學習改用正面但有原則的態度來鼓勵、支持兒子,好不容易,要求別人改變容易,自己改變難。畢竟父親確實有一步步轉變,兒子的情緒行為也逐漸有好轉,現在開始步入社會,找到短期性的工作。

一位高中女生患有強迫症,常常在洗手、穿衣服、洗澡的日常生活上不斷地重複,令自己身心俱疲。她母親迫切地帶她尋醫問診,跑了不少精神科診所,但沒有什麼進展。後來那精神快要崩潰的母親被家人勸服她也需要接受輔導。我發現這位母親也有類似強迫症的心理問題,很急躁、主觀固執,多年來對丈夫及女兒諸多不滿,負面情緒很多,不停地把情緒發洩在家人身上。女兒的強廹情緒行為是焦慮症的一種,女兒面對急躁、帶着負面情緒的母親感到很大的壓力,再加上學業、朋友關係等種種壓力,招架不住,產生焦慮症。當那母親明白如果想女兒康復,自己要首先學會放鬆,情緒要穩定,避免家庭裡的爭吵,女兒感受壓力少了,強迫性行為也隨着減少了。

家庭關係,彼此像齒輪般很微妙地互相維繫與牽引。當一方有問題的時候,會妨礙另一個齒輪運作,彼此卡着。當一個有改變的時候,另一個也有好轉的機會。究竟哪一個應該先改變?較為健康的一位可以先啟動改變,使對方感受到情況有改善的希望,於是帶出動力,彼此互維影響地能夠向前邁進。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精神健康與家庭關係息息相關|
如果您『阿們』《號角月報》的文字和網絡事工,請考慮通過以下的小額奉獻來支持我們繼續為主作工。
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爱的传递

By accepting you will be accessing a service provided by a third-party external to https://cchc-hera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