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笑話」說:一對父母帶着他們的四歲兒子一同出席朋友的聚會。席間,這個兒子和其他孩子玩得漸漸熟絡,開始分享彼此的玩具。嘻戲之間,他們不自覺地抓着同一個玩具,四歲的兒子舉起手來要打另一個男孩,想將他推倒在地。這對父母見狀,立即走來制止兒子,爸爸氣急敗壞地舉起手來拍打兒子的手,衝着兒子說:「不要打人!告訴過你多少次了!」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笑話,卻道出很多父母的無奈。誰不想教好孩子,有禮貌地對待別人,與其他人分享?如果我們選擇只在行為上的矯正,我們會這樣教孩子:「要讓妹妹」、「要和小朋友分享」、「不許這樣!」想要從外表行為來教導孩子的方法還有很多,這也許會短暫得到想要的預期結果,但改變的可能只有表面行為。孩子如同父母的影子,爸媽就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想要孩子有禮貌,父母也許要留意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想孩子能溝通明理,自己就要心平氣和地解釋說明。不想孩子成為低頭族,自己要先放下手機。
要有行為上的改變,並不是以行為作為起點,「從心做起」對小孩和成人同樣重要。使徒保羅在《聖經‧以弗所書》四章23節有一個很好的建議:「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要改變,就要有新的思維。我們需要認識真理,讓我們的思想以聖靈的真理作為基礎,才能作出好的決定。
我們常以為自己在行為上犯罪,但其實罪的戰爭是始於思想,才會影響行為。要改變行為,須從思想模式入手。例如我們可以時常說:「我需要愛我的家人多些。」但這不會帶來改變,因為我們無法強迫自己的感受。我們必須從改變自己對家人的想法開始,嘗試了解他們的需要和處境,這會幫助我們改變對他們的意見,從新的角度看他們,繼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保羅在之後的一節中說:「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雖然我們無法靠自己帶來改變,卻可以依靠聖靈的幫助,讓祂來更新我們的心,照着上帝的美善、仁義和聖潔來重塑心思意念、情緒、行為。
換句話說,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就是什麼。有趣的是,「心志改換」與「悔改」一詞息息相關。很多人一提到悔改,便會聯想到負面或行為上的約束。其實,悔改不是從行為開始,而是學習以嶄新的思維看事。悔改就是在思想上作出180度的方向改變,從罪疚轉向蒙寬恕,從死亡轉向上帝,從掙扎走向自由,從黑暗走向光明,從無奈與無休止的「躺平」人生,轉向以基督為標竿的每一天。
《馬太福音》十二章33節有這樣的描述:「你們或以為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想要開花結果,我們的生命樹內,便需要有健康的氣息。讓我們自由地成長,離開令生命朽壞的罪根,長出欣欣向榮的花朵。
從心開的花 |貝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