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難為,孩子難教,這本不是現代才有的問題,西方有句俗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在現代社會諸多新的挑戰下,特別是對華人移民家庭,孩子教養更需要尋求幫助。
認知時代不同
過去,教養在「不打不成器」、「愛之深責之切」的概念下,多半是用嚴厲的高壓手段進行,體罰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快速好方法。然而,研究發現受體罰的孩子可能會導致霸凌傾向,對父母懷着恐懼,自尊心低落,並且容易產生抑鬱、焦慮等人格問題,帶出行為偏差的風險。1998年,美國民間組織發起「國際不打小孩日」(4月30日),提倡非暴力的正向教育。
隨着對教養品質的覺醒,父母開始多花時間和體力陪伴孩子,然而,隨着管教的減少,甚至過於尊重孩子,「讓孩子們決定」成為良好育兒的口頭禪。鐘擺於是擺到另一頭,千禧年世代(1981-1996年出生)和Z世代(1997-2012年出生)及之後的孩子多得了「被溺愛兒童症後群」,權利感取代責任感,否定傳統權威和價值。接下來的新一代孩子,更是沉浸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中,越來越宅。三年疫情之後,據統計美國有近三成的兒童未達閱讀標準,媒體甚至用「搶救失落的一代」為題,警告全球教育將面臨閲讀學習危機。其實下一代不只是有學習的危機,更觸目驚心的,是道德和屬靈的危機(請看鄭立新牧師的「吹號者」事工的有關信息:trumpeter.blog/)
父母終生學習
父母需要了解時勢,更需要了解孩子,才能與孩子有適切的溝通,建立親密的關係。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用心連結,父母還可以參加一些親子課程和講座,幫助自己在親子功課上更有效。例如「角聲」今年6月舉辦社區論壇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敲響警鐘,可看錄影youtu.be/cI74uPhTtmo。紐約和諧家庭協進會也常常舉辦有關溝通和聆聽的粵語親子講座。「角聲」家庭部與美國愛家協會聯合開啟的一個華人家長工作坊課程「培養卓越下一代(Raising Highly Capable Kids)」,教導如何培養孩子的40項成長資產(這是「教育研究中心(Search Institute)」對超過500萬名兒童進行數十年研究的發現)。
然而,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彼此相愛,有美好的的關係,這是需要用心付上代價來經營的。我們鼓勵父母定期帶着孩子參加夫妻或家庭成長營,例如「角聲」或「家新」的夫妻營,還有各教會組織的類似營會。
以上帝為中心
兒女教養通常有三種觀點:以父母為中心的權威式、以孩子為中心的放縱式,和以上帝為中心的教養觀。有話說「想要懂孩子,父母要先懂自己,想要改變孩子,父母要先改變自己。」人的改變需要上帝的恩典。當父母找不到好好跟孩子相處或溝通的方法時,可能是因為還沒有找到自己和上帝相處的關係。
失控憤怒的大人是很難教導孩子的,大人之間對教養的意見分歧也會影響孩子,不要因為與孩子交流碰壁而焦慮動怒,不要讓情緒爆發卻事後後悔。許多時候,孩子難教的推手是父母。在教導的過程中,你或許是唯子女是從的父母,也許是沮喪挫折想放棄的父母,可能是成天提心吊膽憂心的父母,但願我們是那把兒女交託在上帝手中的父母。
教養方式並非一成不變,在覺得「難」的地方以「愛」搭橋樑,在覺得無助的時候,要知道「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四十六章1節)
孩子難教可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