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聽到教會的報告,教會在主日崇拜後的歡迎新來賓茶點聚會,除了40多位工作人員之外,有100多新來賓參加了聚會。他們絕大部分是剛從香港來到墨爾本的新移民。
筆者回想自己當年移民到墨爾本時,正是香港人移民來澳洲的高峰期,轉眼之間已經30年了!那時週日商店不營業,資訊也沒有現今這麼發達和便利,撥打電話都是每次收費,手提電話只有少數人使用 。雖然有早前先移民的親戚朋友提供指引幫助,但要適應環境和文化的轉變,實在有點吃力。
在筆者認識的會友中,陳德泉先生是一位在職的專業人士,他從香港移民到墨爾本30多年。陳先生自去年中,被教會邀請主講與新移民有關的華人家庭專題聚會,內容包括文化移植的喜與憂、處理壓力與衝突、面對歧視與欺凌、知足與進取、衣食住行和培育優良的下一代。
陳先生從他帶著三千元踏上移民之路,開一輛陳舊的800cc 三氣缸鈴木汽車說起,直至現在三個兒女已經長大成人,學業有成,成為香港移民的第二代。
陳德泉先生在文化移植的喜與憂講座中,列舉了墨爾本的居住「優點」,包括:
- 環境美麗,種族多元融合,有不同風味的餐廳,例如中菜、希臘餐、意大利餐等等,以及著名的咖啡飲料。
- 政經穩定、工作環境佳,不會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每日工作十二小時,一個星期工作六日。
- 教育體制享譽國際、免費教育,互動教學,自我發掘知識,培養學童自信心。
- 社會福利好、免費醫療。
- 多年來被選為世界最宜居城市。
但移民常見的「憂點」亦有四類:
- 心理落差。澳洲不是期望中那麼發達的國家,科技並非十分先進。
- 階級落差。工作職位從低做起,一切從零開始。
- 文化差異。不知道澳洲的規則,聚餐時大聲交談,是表達開心還是喧嘩? 說笑話會不會得罪人?
- 語言差異。用母語可以表達出來的,但是用英語只能表達出六成,與人溝通大打折扣, 工作競爭能力降低。
陳先生鼓勵新移民與新文化共舞,敢於嘗試,不怕被人取笑;有禮貌地與別人溝通,即使語言有所障礙,也可以有禮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獨立生活,例如家居小維修和買菜做飯;避免偏見,不必先以為別人歧視,重要的是踏出溝通的第一步。最後是考慮是否要融入主流?陳先生建議要尊重主流,但不一定與別人一樣,可尋找自己的獨特性、自己喜歡的生活等等。
陳先生認為,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大家要勇於面對,事後便成為自己的經歷和個人的故事。這就好像《聖經》人物保羅一樣:「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立比書》四章12節)
伊利沙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