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的一天,因工作緣故,在悉尼唐人街一家餐廳用午餐,點了一份台灣風味的滷肉飯。店裡食客寥寥無幾,一張張桌椅排列著,空到讓人莫名地心慌。掃碼登記後,落座。知道疫情期間餐廳均使用一次性碗碟,不料一上桌,只見冒著熱氣的飯菜堆在慘白的塑料盤裡那種落寞,心裡還是有點意外,比光潔如玉的瓷盤遜色一大截,倒與這蕭索的唐人街有些應景。無論如何,飢腸轆轆的我,先嚐一口平日喜愛的滷蛋,竟是冰涼的。禁不住問起侍者,一年輕小夥兒,回答得理直氣壯:「我們這裡滷蛋都是直接從冰箱裡拿出來上桌的」哇!可憐我這個中國胃,又遭了一次意外的冷遇。
我心裡驚訝,做餐廳的怎能如此不照顧顧客的需要呢?如此缺乏服務的理念呢?一方面他們顯然在空蕩蕩的廳堂裡翹首以待客戶的光臨,一方面卻無視華人的飲食習慣,讓顧客來適應他們工作上的便利?難道他們想不到,經過這樣冰涼的「禮遇」,誰還願意再次光臨呢?
飯後我剛巧去到附近的Darling Square,新落成的辦公商業區,新開的餐廳一家接一家,中午時分顧客人頭攢動,多為西人,估計是在附近辦公樓裡的上班一族。這裡一派熱鬧景象,音樂聲,談笑聲,加上陽光下的綠茵,微風吹拂的樹葉,充滿了生機,與唐人街判若兩個世界。同在疫情下,為何如此相近的兩處地方,卻有天壤之別?
這個現象很值得我們華人,尤其是從事餐飲業的華人思考。疫情之下,不僅僅是放上洗手液、二維碼、一次性碗筷而已,而是要多方考慮,改進自身,去滿足客戶的需求,服務客戶。最起碼的,讓人肚腹溫飽。
從這個現象進一步思考,以筆者之見,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華人餐館打工的大多是年輕人,有些可能是留學生,對他們而言,這是臨時的,而且是高智商屈就於簡單的勞動,總之他們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僅僅是為了生存。因此,工作成了一種負擔,一種不得不應付的責任,勉而為之。懷著這樣的心態,就難免會給顧客一些冷遇了,因為他對使顧客滿意不感興趣,也不會從中得到快樂。反之,當你真正熱愛一項工作,你會想盡一切辦法,使出渾身解數,把它做到極緻,所謂卓越,大概就是如此成就的吧。看看悉尼的街角咖啡店,有那麼一批熱愛咖啡製作的人,不起眼的小店每天早晨會排起長隊ةة我相信店主是愛咖啡,喜分享,並從中得到極大滿足的人。
《聖經》有教導:「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六章32下-33節)
一個人的才幹都是上帝所賜的,各有高低。年輕人應盡可能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不但自己容易投入,也帶給僱主和顧客益處;即便因現實生活所迫,幹了不太符合興趣愛好的工作,也要竭力從中尋找樂趣,在責任上盡好自己的本分,對僱主和顧客無所虧欠。
功夫不負有心人。華人餐館只要願意從一頓飯上下功夫,按《聖經》的教導,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在食材的保鮮、烹飪的質量、環境的整潔、服務的熱情周到上做足功夫;最根本的,你自己是要熱愛餐飲業,從服務客戶中得到成就感的,那麼何愁顧客寥寥,門可羅雀呢?上帝的應許必要成就رر「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