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戴邵聰 于 2024年12月11日
类别: 号角月报

語言不同,信仰一致:不懂粵語又如何?信仰與友誼打破所有隔閡

我所服侍的大學生團契,是一個很奇妙的組合。雖然是粵語團契,但學生來自不同地域和背景,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語言的匯聚。

包羅萬有的團契成員

這些年來參加過團契的學生,不僅有小學或中學隨家人移民來美的,也有在本地出生的美籍華人。他們來自中國內地各省市及香港、台灣和澳門等地,因此團契中的語言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即使我們是粵語團契,但學生的母語可能是普通話、福州話、台山話,甚至是英語。在各種的差異中,要建立一個團契殊不容易,單看所採用的語言已很精彩。

團友私下交談,常會使用自己或家裡最常用的語言,如普通話、台山話或英語。當要表達某些概念或情感時,甚至會中、英及台山話夾雜。一起吃飯時更有趣,當左邊用粵語交談的時候,右邊則傳來台山話,而對面卻是用普通話來說笑;有時甚至因為語言未及切換,而鬧出不少笑話。

有一位團友來自福州,普通話及英語流利,但粵語不太熟練。由於他的同伴好友參加粵語堂的團契,因此他也同來聚會。即使好友後來不再參加,他仍堅持積極投入團契,並最終決志信主,受洗加入教會,參加粵語堂崇拜,甚至加入服侍行列。即使粵語並非其母語,但憑他努力不懈地學習及語言天賦,他的粵語進步神速。我們也很感恩,看到語言並沒有阻礙他的信仰成長。

究竟有何因素讓他願意在一個不同文化及語言背景的群體中留下來,願意投入教會,並參與各種聚會?我相信除了是上帝讓他成長,還因為他多年來與導師、團友及其他弟兄姊妹,建立了一種互信和友好的關係。這種關係既有信仰的支持,又有文化、語言上的包容與學習,這正是耶穌教導我們彼此相愛的真諦。

尊重彼此差異實踐愛

《聖經》記載,保羅與巴拿巴、西拉在小亞細亞至歐洲傳福音時,面對着各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採取了靈活且尊重文化差異的方式,他們適應當地的習俗和語言,讓上帝的信息更有效地傳揚。

《使徒行傳》十三章描述,保羅和巴拿巴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用當地人能理解的方式講道。他們會先進入猶太會堂,用希伯來語對猶太人講道;對外邦人則用較多人使用的希臘語,以便涵蓋更廣的聽眾,展現了他們適應不同語言環境的能力。

在《使徒行傳》十七章中,保羅在雅典看到眾多的偶像和一座獻給「未識之神」的壇,便以這個偶像為切入點,從當地人熟悉的文化開始,進而介紹基督教的真神(上帝)。這種方法使他的聽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見保羅善於觀察和理解當地文化,並能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中傳福音,建立多元文化的基督徒社群。

文化、語言與世代之間的阻隔,會造成不同的挑戰與困難,但藉着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可以給我們很大的鼓勵,也提醒我們這些侍奉神的人:「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

在多元文化群體中實踐愛|戴邵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