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曾福 于 2024年11月14日
类别: 号角月报

宣教士台約爾的傳奇:從鑄字到獻身,他用生命點燃中國的信仰火種!

早期來華的宣教士,都面對極大的挑戰;福音得以傳揚,教會生根成長,是宣教士們前仆後繼,以生命換來的結果。

宣教士的承傳

第一位來華宣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他的故事廣為人知;「中國內地會」的創辦人戴德生(Hudson Taylor),把福音從沿岸都市帶入內陸不同區域,掀開全球宣教的新一頁。馬禮遜與戴德生的出生及來華時間,相差大概半世紀,但二人的微妙關係,反映出宣教士的承傳,中間關鍵人物就是鮮為人知的台約爾(Samuel Dyer)。

1804年,台約爾生於英國的格林威治,八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父親約翰是皇家海軍的秘書長。馬禮遜與約翰熟諗,在修讀醫學準備到中國時,曾連同中文老師拜訪約翰。

12歲前,台約爾在家中接受教育;16歲清楚信主,隨即於教會積極事奉。台約爾品學兼優,入讀劍橋,修讀法律及數學。一日,台約爾在父親書房中,讀到印度宣教士梅察理夫婦(Charles Mead)的故事,其中包括了梅察理太太喪禮中的證道,經文是「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啟示錄》十二章11節下)台約爾大受感動,無法再安靜下來讀書,直至他作出決定,放棄考取律師牌照,把生命獻給海外宣教工作。

當時,馬禮遜回英述職,並於各地傳遞到海外傳教的挑戰,召募宣教士。台約爾報讀了馬禮遜於倫敦開辦的中文課程。馬禮遜看見東方社會對女性的不公,認定婦女教育的重要,為此成立婦女教育傳道會,多位婦女響應。到馬禮遜家學中文的13位學生中,就有兩名婦女。一是艾迪綏(Mary Ann Aldersey),是第一位踏足中國的女宣教士;另一位是譚瑪莉(Maria Tarn),是倫敦傳道會理事的女兒。

台約爾與譚瑪莉墮入愛河,不久便結婚,隨即接受差派,到馬六甲展開工作。他們共有五名兒女,除兩名夭折外,其他三名都繼承父母心志,於中國為福音努力。在馬六甲出生的瑪利亞(Maria Jane),後來到艾迪綏於寧波建立的女子學校工作,在那裡遇上戴德生,二人婚後創辦「中國內地會」。

推動文字工作

1827年,台約爾伉儷來到馬六甲,因清廷的閉關政策,只能於南洋一帶向華僑傳講福音。台約爾語文能力高超,除之前從馬禮遜學了官話外,更藉當地老師學習閩南、潮州等方言。台約爾能用流暢的方言講道,深受華僑歡迎。

馬禮遜於1818年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除了協助宣教士及作育英才之外,亦大力推動文字工作。歷史上首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就是在「英華書院」出版。台約爾除到各處講道外,還投放大量精力於出版工作。他矢志改進中文書刊的印刷技術,引入西方的活字方法,以金屬鑄造字模,代替了傳統的雕版刻印,成本及效果都得以大大改善。時至今天,中文印刷中最常見的「細明體」,就是台約爾親手研制、逐字鑄造傳承下來的。

台約爾看重向平民百姓傳揚福音,主張以淺白中文書寫《聖經》,忠信地根據原文作翻譯。他的意見被倫敦傳道會接納,《委辦譯本》的出版也由此開始。

此外,台約爾夫婦堅持推動女子教育,不論遇上什麼阻撓,都竭力維護,甚至把女校搬到家中。著名的新加坡聖瑪嘉烈女校,就是台約爾夫婦不忍看見女孩被公開拍賣,成為富人的奴隸,而一手創辦的。

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地緣政治大變。1843年,不少宣教士於香港舉行會議,商議對策,互相協調。台約爾從新加坡出發,會後到福建佈道,不幸途中於廣州感染熱病,不治逝世,年僅39歲。

心志影響孩子

台約爾臨終前寫信給妻子和兒女,盡顯心中厚愛。他給妻子的訣別信中寫道:「讓我埋身在此,埋身中國!藉我們埋身之地,贏得中國歸屬基督。但,不!我親愛的,我豈不是還要再見你、再親吻你、再擁你入懷嗎?」

早在他一歲的女兒突患重病時,台約爾給朋友的信件中寫道:「任何不能為中國捨身的意念,都令我沮喪萬分。我惟一的心願就是:為中國而活,為中國而死,好指引中國人明白,耶穌基督的寶血,是通往父上帝的唯一道路。」

台約爾夫婦的心志影響了他們的孩子,也影響了他們的女婿。戴德生的名言:「假如我有千鎊英元,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如我有千條生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中國,是基督耶穌!」不是跟台約爾的訣別,如出一轍嗎?

戴德生的後人,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創校院長戴紹曾牧師為台約爾寫傳記,取名就是《雖至於死》。台約爾、戴德生和很多的宣教士,都死在中國、葬在中國,但他們都仍在說話:「耶穌基督的寶血,是通往父上帝的唯一道路!」親愛的朋友,您聽見嗎?您願意相信、接受耶穌嗎?請用本版決志表跟我們聯絡。

鑄字立人台約爾|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