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曾福 于 2024年6月22日
类别: 号角月报

中國奧運第一金竟不是中國人,而且他還是宣教士之子——李愛銳(Eric Liddell):因堅守信仰放棄賽跑榮耀,將生命奉獻給中國,成為無數人的祝福

按國際慣例,運動員的出生地區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據此標準,中國奧運第一金是1924年巴黎奧運的李愛銳(Eric Liddell),他生於天津,死於中國,是位把生命獻給中國的宣教士。

李愛銳的父親李德修(James Liddell)是來自蘇格蘭的倫敦會宣教士。李愛銳六歲時,與哥哥李勞伯(Robert Liddell)返回英國,就讀於宣教士子弟學校。李愛銳和哥哥都顯露出傲人的運動天賦,二人先後進入愛丁堡大學就讀,活躍於不同運動中,因代表學校贏得眾多獎項而成為風頭人物,學業也同樣出眾。勞伯決定修讀醫科,回中國當醫療宣教。愛銳夢想能回中國成為科學老師。在學生佈道團的領袖邀請下,李愛銳把從運動建立的知名度,變為分享信仰的機會。他到不同地方比賽,也同時在不同地方向人傳講福音。

堅持聚會不作比賽

李愛銳在分享中多次提及:「上帝造我跑得快。當盡情地跑時,我感受到上帝的喜悅。」

對李愛銳而言,巴黎奧運是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一百米短跑是李愛銳的強項,他是金牌的大熱門,英國全國對他期望甚殷。可是一百米的決賽被安排在星期天,而李愛銳堅持的原則是星期天到教會崇拜,不參加任何比賽,決定改於二百米及四百米賽事中出賽。

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期望李愛銳改變心意。領隊約見,曉以大義,提醒他要顧及全國人民,更要向英皇交待。李愛銳心意堅定,回答領隊說:「我有一位更高、在天的君王!」不是所有人都反對他的決定。一位英國教練把小紙條交給李愛銳,上面寫着《聖經》經文:「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李愛銳一直把這紙條帶在身邊。

7月6日星期日,李愛銳早上在教會參加崇拜,分享信息。下午,他在場邊觀看一百米決賽,他的隊友哈羅德奪得金牌。二百米及四百米的賽事在接連的數天內舉行,李愛銳悉力以赴,先於二百米決賽中取得第三名,然後在四百米中,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勇奪冠軍。消息傳到英國,舉國歡騰!

李愛銳在巴黎奧運的事蹟被搬上大銀幕,片名《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影片大受歡迎,更獲得1981年奧斯卡的最佳電影獎。

人生的另一條跑道

從巴黎返回英國不久,李愛銳就參加愛丁堡大學的畢業禮。當他上台接受學位時,全場起立鼓掌。大學校長破例誦讀為他而寫的短詩,把一個桂冠加在他頭上。接下來,李愛銳被邀請到不同地方演講,名聲一時無兩,一條光明璀燦的前路正在等待着他。然而在1925年,他選擇了人生的另一條跑道——返回中國。

李愛銳回到出生地天津,在新學書院教授化學及體育,同時積極在教會事奉,傳揚福音。1934年,李愛銳與來自加拿大的宣教士芙蘿(Florence Mackenzie)結婚。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3年,局勢不斷惡化,李愛銳把妻子及兩名年幼的女兒送回加拿大。

1943年,李愛銳被日軍俘虜,後來與大批宗教人士被送到山東濰坊的集中營。在那裡,他態度樂觀積極,繼續傳揚福音,甚至為日軍禱告。他憑記憶編寫化學教材,教導年輕人,更組織不同的運動比賽,為被關的1,800名營友帶來歡樂。就連營中的妓女也說:「李愛銳幫助人,從不期望任何回報。」李愛銳的名字出現在交換戰俘的第一批名單中,但他自願讓給其他處境危急的人。1945年2月21日,李愛銳因營養不良及腦腫瘤在集中營去世。

1989年,李愛銳的墓地被重新發現。1991年,愛丁堡大學用蘇格蘭的花崗岩為李愛銳立紀念碑,上面刻有《聖經》的經文:「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

李愛銳是深受愛戴的運動員,但他選擇離開跑道,到那被戰爭蹂躪的中國,在沒有掌聲、沒有獎牌的日子中,成為別人的祝福,讓人認識耶穌。他放棄了人間的榮耀,擁抱了十字架的榮耀。親愛的朋友,在人生的跑道上,你跑得如何?你是否也願意經歷「奔跑卻不困倦」的生命呢?請跟《號角月報》編輯部聯絡(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中國奧運第一金:李愛銳|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