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曾福 于 2024年5月17日
类别: 号角月报

「小兒麻痺之父」宣教士畢嘉士醫生帶來台灣醫療的光明,從樂生療養院到小兒麻痺療養院,用愛與技術治療病患,成就傳世的奇蹟

今日台灣在公共醫療上的成功,有賴於眾多因素;其中之一,是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醫療宣教士。上世紀50、60年代,他們就在台灣默默地擺上自己,其中包括來自挪威、台灣人暱稱「畢爸爸」的畢嘉士醫生(Dr. Olav Bjorgaas)。

讓病人有尊嚴

畢嘉士於1926年生於挪威,父親是礦工,因經濟大蕭條而失業,後來更感染肺結核,全家陷入極度困境。年少成長的經歷,讓畢嘉士立志學醫,服待窮苦大眾。畢嘉士信基督,大學時期已加入挪威協力會差會,要成為醫療宣教士。在鹿特丹醫學院畢業不久,就與新婚妻子被派往台灣,時為1954年。

台北的樂生療養院,是畢嘉士在台灣30多年行醫的開始。在樂生療養院接受治療的,是被家人、社會遺棄的痳瘋病人。這些毫無盼望的病患,對從外國來的醫生,滿有懷疑和抗拒。一日,當畢醫生與太太為病人禱告時,有人高聲呼救。原來一位失掉手指和鼻子,喉嚨也被病菌破壞的病人,氣管被濃痰卡住,喘不過氣來。情急之下,畢醫生拿導尿管直接插入病人的氣管,用口把濃痰吸出吐掉。反覆吸吐三次,病人才恢復呼吸。

消息傳開,病患對外來醫生的懷疑,一掃而空。畢太太也同樣關愛所有的病患。有次病人失血昏迷,急需輸血,畢太太二話不說就躺下捐血。在當時缺乏捐血教育的社會,血庫貧乏,畢醫生經常一邊治病,一邊捲起衣袖捐血。

畢醫生發現台灣人畏疾忌醫,特別是容易被人投以歧視眼光的痳瘋病。於是,當畢醫生被派往南部的屏東開展新工作時,只用「皮膚科診所」為名;看病時不戴口罩,也不穿防護衣,他要讓病人感到有尊嚴,感到被接納和被愛。

小兒麻痺之父

除了痳瘋病,畢醫生也留意到小兒麻痺症的肆虐。當時,全台灣每年有上千名孩童,因病毒感染導致肌肉萎縮,無法站立,被迫在地上爬行。不幸的,年紀輕輕就撒手離世;倖存的,除了面對肢體殘障外,更要克服莫大的社群壓力。不少父母因此將孩子藏匿家中,學校也拒絕他們入學。

畢醫生四處奔走,1961年成立台灣第一所小兒麻痺兒童療養院;翌年,他成功讓四千多名兒童接種疫苗,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大型的社區疫苗接種。許多被社會、家庭放棄的孩子,畢醫生把他們帶回療養院,他心中的願望是:「那些爬着進醫院的麻痺患者,能靠着自己的雙腿走出去。」他不單為孩子施行矯型手術,更成立「支架工廠」,自制支架供病童使用。他又創立「勝利之家」,讓病童接受教育,有一技之長,能自力更生。

在畢醫生的努力經營下,屏東的醫院成為世界八大脊椎矯正中心,他們的治療、復康模式推展到全台灣,甚至其他國家。畢醫生更說服屏東仁愛國小,開辦第一個肢體障礙特殊教育班;後來與屏東教育局首創「床邊教學」,安排老師到醫院床邊授課。2000年,台灣正式從小兒麻痺國家名單中除名。畢醫生被公認為「小兒麻痺之父」。

治病更醫治生命

畢醫生個人生活極其簡樸,他屬下的台灣醫療團隊也對其作出勸告。他常帶笑容,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也常在付不起錢的病人的醫藥單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他說:「所有的改變,都是從一個人開始;但沒有任何的改變,能只靠一個人成就。」

1997年,畢醫生榮獲第七屆台灣醫療奉獻獎。2008年,畢醫生榮獲挪威國王頒授該國最高榮譽「聖歐拉夫勳章(The Medal of St. Olav)」,表揚他在醫療宣教的莫大貢獻。以畢嘉士醫生為名的基金會,於2013年成立。2019年11月5日,畢爸爸於挪威安然去世。

好醫生不單治病,更醫治人的生命。畢嘉士醫生就是好醫生,但他信奉、跟從的,是位更好的醫生──主耶穌基督。耶穌曾說:「有病的人才用得着醫生」;耶穌降生就是要醫治我們的病患,醫治我們的生命。耶穌更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親愛的朋友,你也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醫治、得着豐盛的生命嗎?請用本版決志表跟我們聯絡。

改變,從一個人開始|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