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以展示世人對保護地球環境的支持。最早開始於1970年,是由地球日組織(Earthday.org)協調的全球活動,超過193個國家的10億人參與。2024年的主題Planet vs. Plastics,中文翻譯有「全球戰塑」或「多一塑不如少一塑」,是要喚醒人們看清塑膠甚至人類生存的嚴重影響,號召儘量減少塑膠的生產及使用。
說來有點諷刺,人類發明塑膠產品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大自然。因19世紀初對台球需求量很大,發明合成樹脂賽璐珞是為了替代製作台球的象牙。後來發現賽璐珞製成薄條時,彈性和透明度都非常高,利用這一特性研發出照相膠片,影響了攝影業,還推動了電影業的發展。第一種化學合成塑膠是酚醛樹脂,由比利時化學家利奧‧貝克蘭(Leo Bakeland)在1907年發明。一問世即大受歡迎,因其電絶緣性能非常好。1920年代家用電器開始時,如沒有一種相對便宜的材料,就無法做到家庭電器化,而塑料可用來製作電燈開關、插座、收音機、電話和揚聲器等。
但隨着上世紀科學界對高分子材料學的研究、認識和迅速發展,大型石化公司開始從衍生產品中創造出各種新材料,如聚苯乙烯、聚乙烯醇、尼龍和特氟龍等合成塑料陸續誕生。這已不是市場需求推動,僅只因化學家有這個能力!1939年美國的塑料年產量約1億公斤,到1945年已近4億,6年增加整整三倍。越來越多塑料產品進入市場,一般還是「經久耐用」,可使用及存放多年。然而當塑料業在尋找新市場的過程中提出了所謂「一次性用品」的想法時,真正的問題出現了。現在各國每年生產4.3億萬噸。
過多被棄置的塑膠產品充斥全球,塑膠垃圾不只堆積如山,更被沖入海洋,目前海洋垃圾中有80%是塑膠,嚴重傷害海洋生物。五大環流研究所在2014年使用電腦模型進行的研究中,估計已有5.25兆件(27萬噸重)塑膠散佈在全球海洋中。那還是10年前的數據。
因塑膠不易被生物降解,在物理分解的情況下又產生了新問題——微塑膠。今年1月《消費者報導》檢測發現,在85款超市食品中,84款含有「鄰苯二甲酸鹽」及「雙酚A」等塑化劑。哥大研究也發現,一瓶普通瓶裝水中含有高達40萬顆不到1微米(0.001毫米)的塑膠微粒。否有害健康,還在研究中,但它們在人體內不易降解,這可能已直接危害到人類的生存!
用過即扔的一次性文化,無疑嚴重污染人類的生活型態及整個地球。不僅塑料,目前全球過度生產與浪費的「快時尚」成衣,已使服飾產業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污染源,僅次於石化產業帶來的環境污染。綠色和平組織2016年的調查報告就曾指出,每分鐘大量衣服、褲子和鞋被丟進垃圾桶。2014年全球舊衣出口達430萬噸,連捐到非洲的衣物都無處掩埋。
《聖經‧創世記》記載:「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祂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我們人類原應是這地球的好管家,要好好治理這地。但我們在消費時,有否先問自己,我們買的是需求?還是慾望?我們有以治理好這地球為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