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影后林品彤憑演繹過動症兒童,以12歲之齡登上金馬影史上最年輕影后的寶座。毫無疑問,林品彤的確把電影主角小曉內心的壓抑、彷徨及無助,演繹得淋漓盡致,甚至小曉因為壓力過大,聳肩歪脖子的肢體動作,她都能自然地流露出來。
避之則吉
過動症孩子無論行為和情緒控制都與眾不同,在傳統學校被孤立、被厭棄、被霸凌,是不爭的事實。他們的父母長期在高壓狀態下,情緒容易失控,以致常有無理取鬧的表現,令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面對這類家庭都有無形的恐懼,有避之則吉的心態。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曾遇過不少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其中過動症的孩子,往往伴隨着學習不專注的症狀,以致學業成績低落,加上孩子的騷擾行為:「坐唔定」(坐不住)、「周身郁」(身子動來動去),影響老師施教,影響課堂秩序,所以即使經驗豐富的老師,也甚感頭痛。
這類孩子通常不受老師和同學歡迎,身邊鮮有朋友。沒有亮麗的學業成績、人際關係差,長大後,亦難以融入社會,他們似乎註定是「魯蛇(Loser)」(失敗者)。
脫胎換骨
多年前,我曾教過一個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及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面對他,我只是一味責備、處罰,每次上課,都膽顫心驚,不知道他會出什麼「招數」。我是他班主任,避無可避,只好不斷閱讀有關ADHA及感覺統合失調的書籍,盼望對他多點了解。
直至一次家長會,我與家長坦誠溝通,甚至在他們面前痛哭起來。孩子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中學輔導主任,他們不但沒有責怪我不專業,還為我切切禱告。說來神奇,自那次之後,孩子彷彿變了另一個人,不但不再在課堂上搗蛋,而且跟我的關係愈來愈好,現在已成為一名專業社工。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電影《哈利波特》女主角艾瑪‧華森(Emma Watson)、籃球傳奇名人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Einstein),以及音樂神童莫扎特(Mozart),都是ADHD的患者,也是對社會有貢獻的名人,可見患有ADHD,並非世界末日 。
年僅12歲的金馬影后林品彤,被問到如何能抓住過動症兒童突然爆發的情緒,不被理解而心裡難過的情感時,她如此說:「我想像自己完全是被孤立的,世界上沒有人懂我,但是我其實非常需要關愛,這種感覺我想就是小曉的感受。」是的,被孤立的孩子需要被關愛、被理解,只要我們嘗試去愛他們,他們便有機會脫胎換骨,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聖經》這樣說,「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新譯本作形象)造人,乃是照着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世記》一章27節)人有上帝的形象,ADHD的孩子也是祂寶貴的創造!
與眾不同 |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