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這部堪稱經典的音樂劇本,由約瑟夫‧斯坦因(Joseph Stein)改編自猶太作家肖洛姆‧阿萊漢姆(Sholem Aleichem)的小說,已經用幾十種語言演出了數千次,並在1971年改編成電影,獲得了三項奧斯卡獎。電影裡的《日出日落》、《傳統》和《如果我是富人》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經典歌曲。
故事圍繞着20年代初居住在阿納特夫卡村的猶太奶農Tevye、太太和五個女兒。通過三個女兒找對象的故事,反映出一群流亡在沙皇俄國的柵欄區的猶太人,面臨傳統、信仰並在時代變遷中維護自己的身分的挑戰。Tevye是虔誠猶太人。Tevye的意思是「The Goodness of God(上帝的美善)」。故事開頭,一位男士在屋頂上拉小提琴,伴隨着優雅的音樂,主角Tevye解釋到:沒有傳統,他們的生活就像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一樣危險。「傳統」一詞貫穿整個故事,並以主題曲反覆出現。在序幕中,Tevye這樣解釋傳統:「我們的一切旨有傳統可循……表現出我們對上帝永恆的崇愛。……就因為有了傳統,我們每個人才認識了自我及上帝所賦予的使命。」
Tevye盡力維護自己的猶太信仰和傳統,但外部世界卻一直影響着他的家庭生活。他的三個女兒自有主見,想跟自己相愛的人結婚,但她們選擇的丈夫對Tevye來說卻不盡人意。首先,他的一個女兒宣佈已經許諾嫁給一位年輕裁縫,儘管Tevye已經把她許配給村裡一個鰥夫屠夫;起初,Tevye不聽他女兒的計劃,但他最終與「自己」發生爭執,決定屈服於這對年輕戀人的意願。二女兒選擇嫁給一位理想主義者。Tevye相當喜歡他,在與「自己」又一次爭論之後,他再次承認時代的變化。第三個女兒愛上一個外邦人,這違背Tevye最深的宗教信仰——女兒嫁給外邦人不可想像;他又一次和「自己」發生了爭執,他知道女兒愛得很深,不想讓她不開心,不過「我怎麼能背棄我的信仰、我的人民?」
故事的最後,沙皇詔令把猶太人趕出他們的村子。逃亡之路天涯茫茫,過程既感人又令人心碎,但卻因着他們的「傳統」,不失盼望。故事雖然圍繞着三個女兒的婚嫁,但整個故事可以說是以猶太民族的苦難為背景,家庭之間、人與人的關係,刻畫得淋漓盡致。裡面的人物很真,很善,充滿了幽默感,字裡行間是令人憧憬的愛。
這個劇本讓我們得以一窺猶太民族的獨特之處,很多人承認猶太人的聰明和堅強,卻不一定了解這是一群上帝揀選的子民。何以猶太人被滅國兩千多年,還能在1948年得以復國並崛強於今世?從《聖經》裡我們得知,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手在帶領。猶太民族的歷史不斷地應驗着《聖經》的預言。猶太人雖然飽受上帝應許和祝福,卻背逆上帝,持續犯罪。在主前600多年,他們被巴比倫滅國,之後被分散天下,地土被佔領;然而上帝根據自己的應許,保存了一批餘民,並預言有一天他們將從各國歸回,這事終於在1948年實現了,以色列人的復國,應驗了兩千多年以前在《聖經‧以賽亞書》的預言。
屋頂上的提琴手|陳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