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公認的電影大國,然而,長期以來基本是「自娛自樂」,沒有真正的影響力。幾年前,一部《摔跤吧,爸爸》火了一場,然後又歸於沉寂,直到今年,再有一部熱度頗高的電影《宿敵》上映。
一場席捲全國的「現象級事件」
這是一部政治電影。表面上,全片澎湃著「自由」、「正義」的熱力,但是,細看之下,影片更像是在解構這種熱力,擊碎人們簡單天真的認識。影片所表現的一場席捲全國的「現象級事件」,像極了中國網路上許多轟動一時的新聞,不久,就出現「反轉」,然後,再「反轉」。幾經反轉,時過境遷,真相在反轉中迷失,人們在反轉中麻木……
年輕女教授被強姦後活活燒死
事情的起因,是一樁慘案。死者是年輕美麗的女教授薩芭,通報是被強姦後,活活燒死的。她的學生們首先怒了,而把這憤怒點燃起來的,卻是大學的校長。在紀念薩芭的會上,校長很不以為然地說,薩芭晚上十點還出現在街上,簡直算是咎由自取,他斷言薩芭會被記住,但不是作為受害者,而是作為教訓!
怒不可遏的學生衝上講台,衝出學校,迅速形成了街頭的抗議活動,同時立即招來了警員的維穩鎮壓,然後就成了第二天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負責調查此案的警官薩詹。他出手迅速,剛毅果斷,他對薩芭的母親許諾:「給我30天,我把兇手帶到你面前。」果然,不出幾天,四名犯案累累的嫌疑人被捕,還有目擊者出來作證,大案告破。
媒體負責報道真相還這是真相
就在事件可以畫句號之際,故事卻陡轉直下!四名兇犯氣燄囂張,嘲弄警員,肆意挑釁,說他們會「唱著歌出去的」,而警官薩詹又接到連夜將四人轉監獄的電話。薩詹被激怒了,押解中途,他將四名慣犯擊斃了。
輿論再次嘩然。人權委員會將警官薩詹告上法庭。法庭裡座無虛席,一如當初學生們群情激憤同情女教授薩芭,現在他們同情的是警官薩詹。電影有意識地不斷鋪敘這案件引起的社會動盪,以大量新聞報道、社會情緒、學生運動作背景,顯出輿論和民意向警方和法庭施壓。影片意圖引導人反思:「到底媒體負責報道真相,還是媒體報道的就是真相?」顯然,在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裡,民眾需要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民眾在被愚弄後開始清醒分辨
影片再一次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大反轉出現在法庭上。人權委員會聘請的律師阿拉溫德,一上來就勝券在握,口若懸河,切中要害,有理有據,動搖了原本一面倒地站在警官薩詹一邊的民眾。律師指出印度每天至少有96宗強姦案,為什麼偏偏薩芭的案件引起轟動?顯然這是輿論導向起了作用。他再問,怎麼確定薩芭是被姦殺的?實錘證據在哪裡?最後,他揭出了另一教授因種族歧視的行徑被薩芭告發而謀害薩芭的實情,以及背後的另一股強大政治勢力。
反轉、反轉、再反轉,越轉越遠離起初人們所相信的「真相」,事情的複雜令所有人脊背發涼……那些曾呼喊「自由、人權」的學生,想到他們的熱情竟是被政治家利用和玩弄的材料,情何以堪?那些奮起上街抗爭的民眾,在被愚弄後開始清醒,開始分辨。也許這才是進步的起點?
將人帶入國情複雜的印度社會
影片《宿敵》透過這樁案件,把印度複雜國情裡的諸多矛盾顯露出來:種族歧視、女性地位問題、司法不公、官民衝突、人權問題、學生的政治訴求、教育腐敗、政治陰謀……一部電影能容納這樣豐富的內容,造成本片格局的宏大與劇情的複雜,有相當強的影響力。
但是顯然導演並沒有足夠的思想能力與藝術腕力來掌握這麼大的場面,或者,導演另有所圖,只求以曲折的情節來追求票房成績,最終,這部電影成了一個跌宕起伏的偵探影片而已,極大損失了它可能達到的思想水準。不過,鼓勵觀眾自行觀賞,無論從哪個方面,想必都會引起所思所感,或多,或少。
答案在風中飄──評印度電影《宿敵》|嚴行